刘长征先生是深圳德丰嘉禾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广汇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前副总裁,也是北大国发院dps金融管理博士。刘长征先生应邀在21日下午的新结构智库专场做了题为“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转型路径与发展模式探讨”的演讲,获得听众的积极评价和反馈。会后,他又特地发来为特别撰写的五千字长文,阐述对新结构经济学的研读体会。经作者同意,特全文刊出,并深致谢忱。
通过一年多的国发院dps博士课程学习,感觉获益良多,面对国发院多位导师的精彩授课演讲,结合本人二十多年创业实践,积累的不少困惑疑问有茅塞顿开的感悟。特别是多次聆听林毅夫教授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演讲,深受启迪。
新结构经济学关于要素禀赋结构分析,比较优势评估,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宏观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转型,微观实现企业自生能力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升级。这个逻辑分析框架找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路径,既适合于国家转型升级的宏观大战略,也适合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战略,更适合于企业创业发展的微观小战略。
读了林毅夫教授《中国的奇迹》,《繁荣的求索》,《经济发展与转型》,《本体与常无》,《新结构经济学》等主要著作,以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逻辑理解中国渐进式双轨制改革的是非曲折,剖析中国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之谜,可谓入木三分,自成一体。以此理论逻辑理解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转型路径及最近十几年爆发性的市场增长有拨云见月之感;同样以此逻辑反省总结自己在二十年的创业成败得失也深感逻辑道理相通。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抓住了发展中国家转型与发展的核心逻辑,而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及其评估方法和指数模型将是研究企业创业成功概率高低的重要课题。既可以用于理解中国当下的产业升级换代,国企改革走向,大众创业政策,也可以用于判断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改善路径,应该有重要的理论学术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本人1985年本科毕业于北大经济学专业,主要学习传统经济学理论和关于计划经济思想的课程,期间在北大图书馆阅读了不少中外经济、历史、哲学等方面经典著作,非常受益。受北大学风影响,喜欢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学习兴趣广泛,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毕业后进入省政府外贸系统工作,参与外贸政策研究,参加过几个合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商务谈判;1990年调往深圳大型国企赛格集团从事机电产品进口业务,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市场经济曲折艰难的启动,也感受到深圳特区发展的速度与激情,投身其中,乐此不疲。
在政府机构和大型国企工作期间思想上不断积累问题和困惑,如中国经济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什么这麽大?老一辈为之奋斗的强国事业怎么会使国家变得如此穷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彻底失败了吗?苏联为什么会突然崩溃?日本战败但经济为什么又很快崛起?亚洲四小龙凭什么发展这麽快?香港、台湾地区为什么比我们大陆富裕发达?种种问题难以找到合理答案,所知传统经济学逻辑无法解释。
1994年初作为深圳政府后备干部派往法国培训,在法国欧陆大学商学院学习工商管理硕士主要课程。期间学校安排考察十几家法国企业,假期走访了法国巴黎、马赛、里昂,尼斯,戛纳等主要城市,参观了一些著名博物馆和大教堂等;与几位中国留学生先后结伴驾车游历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英国,北欧诸国以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列支敦士登,梵蒂冈,圣马力诺,安道尔等欧洲小国。
这段时间的留学生活,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得以近距离观察欧洲社会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经济发展状态,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异同状态;比较深刻地理解了英国工业革命崛起的前因后果及历史背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等欧洲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进而影响全球化的历史逻辑有了深刻体会;对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和为强化自身的竞争能力,欧洲计划建立欧盟的动机,历程和欧元创立机制等重要课题作了实地的考察分析。
通过对比中欧之间的巨大差别,推测中国经济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数的创业机会,预感中国必会继续改革开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繁荣之路。我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也因此发生重大改变,95年底归国后经反复思考,拟决心辞职下海创业,遭亲朋好友普遍反对,犹豫之际曾拜访一位从事宏观政策研究的北大师兄,请教中国未来的改革发展前途,推荐研读林毅夫与蔡昉、李周合著的《中国的奇迹》一书,表示看好中国未来,依据就是这本书的分析逻辑。我反复研读,虽理解粗浅,但坚定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乐观信心,决心辞职创业。
96年应聘到深圳一家港资公司做项目投资考察分析工作;97年底合伙创办经济型连锁酒店管理公司,但经营两年后无力推进;99年底加盟到一家小型商贸公司,从电子电器产品分销代理做起,逐步发展壮大,先后涉及汽车销售,保温新型材料制造,中药种植,通讯设备销售等多个行业。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最后集中企业优势资源以汽车营销服务行业为主业,在竞争相对薄弱的西北地区为主要投资区域;经十年快速发展,成为拥有三十多家子公司,上百个营业场所,三千多员工的集团企业,营收超过五十亿。2008年实施股份制改造筹划上市,但因股市暴跌被迫中止,2010年与行业龙头企业广汇汽车合并,加盟广汇汽车担任高管,先后担任过陕西区域,总部厂商事业部,战略规划等领导工作,2014年底因个人原因辞去广汇工作。2015年在深圳与北大校友合伙成立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行业股权投资管理业务。
回顾二十多年来的创业历程与管理实践,欣慰的是结果验证了当初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感与判断,创业获得成功,在合适时机高位套现,使股东们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但难以回首的是创业的艰难困苦,焦思苦虑,反复曲折,悲喜交加。
人生如旅途,创业如修行,经常反省企业运筹的经验教训,总结创业过程中的管理实践心得,但常困惑于企业的创业发展之道。曾学习模仿过欧美、日本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模式,发行过企业内刊杂志,推行过员工持股制度,成立过企业内部互助基金,探讨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可行与否。结论是没有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更好的适者生存式的管理改进。
反省企业发展中的两次重大失误,一是投资保温新材料项目引进意大利一套高科技生产线的决策失误,由于生产成本高,管理难度大,被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的农民企业家打败收购;二是引进日本汽车服务行业著名连锁品牌黄帽子模式在中国华北区合作,但在中国严重水土不服,造成投资失败,形成较大损失。
过去反省总结,认为是管理失误或经营失败,但感觉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近期用新结构经济学的比较优势,企业自生能力的分析逻辑再次剖析,感觉可能找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这两次的失败首先是发展战略决策的失败,因为项目所需资源要素与我们企业的禀赋要素结构严重不匹配,不顾自身的约束条件急于求成,采取了赶超发展战略;而违背企业比较优势的发展结果就是企业自生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必然导致投资失败,想快速发展反倒停滞不前,换了三任管理班子,千方百计也无力挽回败局。发展战略决策的失败其实是根本的失败,管理层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而总结两大成功发展战略决策,一是电子产品分销代理业务,符合初创企业资本少,毛利低,但资金流动快,组织灵活,管理简单的特点,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积小胜为大胜,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管理团队的磨合打造,使企业形成了初步的投资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其二是数次投资决策试错后董事会统一思想,确定集中优势资源在西北区域发展汽车品牌4s店的战略决策,此战略符合公司的人财物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选择了环境熟悉,竞争较弱,投资成本偏低的西北区域市场作为发展主场,顺势而为,迅速扩张,经营大获成功,管理人员培养的速度甚至跟不上企业规模扩张的步伐。
汽车产业是中国三十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客观写照,增长之快超过曾给股东们的最大胆预测:三十年赶超美国!结果只用了十年的时间,2016年中国汽车销量可能高达2800万辆,超过美日德三国总销量。
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演变曾深感困惑,新中国自1953年建立长春一汽,从无到有,陆续形成一个累积投资巨大,拥有百万产业大军的国企支柱产业体系,但折腾了二十多年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时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基于汽车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国家采取了渐进式的国企转型路径,严控进口,实施产业保护政策,批准少数几家国企合作生产乘用车,勉力支撑政府、军队、国企的汽车需求,技术进步缓慢,但汽车产业的巨大资产和人力资源得以保存,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发展的根基和主力。
当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以至于汽车走私泛滥成灾时,加入wto开始全面开放,国企集团可以中外股权对等合资,民营资本全面准入,民企开始介入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销售服务全部产业链,结果造就了十多年中国汽车产业奇迹般爆发性的增长。
此行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国家政策演变逻辑曾令我困惑不解,但用新结构经济学的逻辑再来梳理则感觉豁然开朗。改革开放前赶超战略的失误,计划经济的资源要素配置扭曲;改革开放后作为战略支柱产业采取渐进式改革,耐心积累;到国内汽车市场规模比较优势形成而全面开放,国企、外资、民企三方同台竞争,汽车产业由此获得新生。
整车制造业目前仍然由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和北汽,广汽,长安三小集团国企及其合资企业主导,但企业自生能力已借合资项目和改制上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幅度改善;民营制造企业也随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而崛起,其中长城,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品牌在产品应用创新、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国际并购等方面令同行侧目,比亚迪在电动汽车技术研发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进入全球领先行列;汽车营销服务行业更成为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软硬件管理水平进步巨大。
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和创业感悟,对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和模式有强烈的研究兴趣,这是判断一个企业创业成功与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理念和标准,也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微观逻辑基础。我们讲企业家精神,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的文化,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组织效率,技术创新等等的重要性,其实首要是通过甄别企业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借助技术的后发优势,以产业集群等模式打造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从而奠定企业自我生存的能力,也就是企业自生能力;创业首先要活着才能谈发展,才能可持续的存在和做大,才能以创新做强做优。因此什么是决定企业自生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什么是百分之二十的关键影响因素?实际是研究企业创业能否成功的核心逻辑和最重要的指标所在。
因此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和分析逻辑为企业创业成功打开了一扇新的研究之门或者说逻辑分析途径,如能以此课题深入研究下去,找出一套分析企业创业创新投资评估的方法和指数模型,则对于创业者,投资者必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这种分析方法和指数模型对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或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调整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大道至简”可能是对企业自生能力这一概念的最佳诠释。
作为半路出家的dps博士,可能难于在纯学术研究上有所创新,但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向创业者和企业家群体传播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把企业自生能力概念和逻辑分析方法普及推广到企业实践中去,这是我们dps博士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应该是我们dps博士的重要的学术使命。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探索经济学之道,研究企业管理之器,聆听智者的逻辑,感受国发院的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 “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独立思想,敢于实践”是我的人生追求与渴望,由衷希望在终生学习的路上能获得林毅夫教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期望在北大朗润园与追求学问精义的同学们互相启迪,比肩而行,终能践行”知成一体,以成证知”。
参加此次新结构经济学冬令营活动,做了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转型路径与发展模式探讨的专题报告,参与产业政策研讨,受益良多;闭幕式晚餐有幸与林毅夫教授当面交流企业自生能力的感悟和研究思路,受到林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令我倍感振奋,激动不已,特著此文,以铭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