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创:科学认知“双碳”目标下的中国钢铁产业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观点

李新创:科学认知“双碳”目标下的中国钢铁产业

 

题记:2021年10月24日,北大国发院举办中国经济观察21报告会第58期,多位教授、嘉宾就双碳目标、能源变革与大宗商品波动等进行研讨。本文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和总工程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第四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1998级校友李新创的演讲整理。

 

我1984年大学毕业进入钢铁产业,至今已工作37年。钢铁产业确实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之一,因为中国的钢产量占全球的57%,中国钢铁产业的碳排放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可能超过60%,而中国钢铁产业的碳排放占国内碳排放总量超过15%。因此,钢铁产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在国内国际都是关注的重点。

 

对“双碳”问题的认识,我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第一、双碳目标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目前的碳排放已经占到全球30%,而当前的中国人均gdp刚刚1万美元,到2035年将达到2.3万美元,是不是中国届时的碳排放也要翻番?如果翻番,将占全球多少比例?会带来怎样的严重气候问题?这是国内国际高度关注中国碳排放的重要背景。

 

第二、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要尽最大可能避免运动式减碳,化解经济发展与减碳之间的矛盾,力争两个目标早日统一。

 

第三、目标和手段都要高度重视科学性。低碳发展是个过程,我们应该在减碳中发展,在发展中减碳,要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地制定目标和路线图。

 

就钢铁产业而言,我们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提出了c 4e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并在近70家钢企碳达峰和减碳行动方案中开展实践。这个评价体系的核心思想为:以提高碳生产率(carbon productivity)为核心,实现能源节约(energy saving),提高经济效益(economic efficiency ),促进环境协同治理(environment synergy),构建钢铁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ial chain)。

 

这个理念很重要,我们经济增长不可能不排碳,但要节能,要环境友好,同时要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因为一味追求低碳而影响我们走向繁荣和文明的进程,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意义。因此,科学的思考和行动是我们的基本原则。

 

那么,在“双碳”目标下钢铁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对钢铁产业五个认知
 

首先,经济发展和钢铁产业密不可分,特别是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比如去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滑,为什么中国还能逆势增长2.3%?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投资拉动钢铁消费增加了近1亿吨,可以说钢铁产业很大程度上支撑了经济发展。刚刚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经济数据为什么有点乏力?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本季度的钢铁生产大幅下滑,9月份我国钢产量下降21.2%。

 

从钢铁产业发展的好和坏,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看出中国经济的好与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钢铁产业分析透了,基本上就能把中国经济分析透。根据我们的判断,“十四五”期间中国钢铁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处于高位的,每年会超过10亿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不能简单的让中国钢铁产业倒退,那并不符合中国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钢铁产业尤为重要。我用下面五点来概括。

 

第一,强大的钢铁产业支撑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最近广受关注与热议的一部电影叫《长津湖》,我们英雄的志愿军战士牺牲极为惨烈,当时中国年钢铁产量仅仅只有美国的1/160,急需发展钢铁工业。今天,中国一个月的钢铁产量就比美国一年的还要多,这是我们伟大的成就之一,只是很多人对此不关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新经济。中国钢铁发展的这个成绩来之不易,2000年中国钢铁产量1.285亿吨,去年达到10.65亿吨,而且98%的钢材都在国内消费,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都离不开钢铁行业的支撑。研究表明:钢铁工业通过采购原料、半成品、能源以及对外支出服务费用等,可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创造2.5倍的增加值,同时每创造1个钢铁就业岗位可带动供应链创造6.5个岗位。

 

第二,钢铁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无论是产品进步,还是工艺流程进步以及管理效率的提高等,都离不开技术进步。可以说技术创新是第一推动力,贯穿了钢铁工业发展的全过程。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钢铁工业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正在进行的钢铁工业第四次技术革命就是以智能制造、智慧管控一体化为核心特征。

 

第三,钢铁可以让世界更美好。每个人都离不开钢铁,比如生活中我们享受到便捷的高铁或机场等基础设施,都有钢铁的支撑。更重要的是,现在钢铁产业的生产环境也可以跟五星级酒店媲美,特别是过去五年中国钢铁产业引领着世界钢铁的绿色革命,依靠我们不断的改造,现在执行着世界上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超低排放标准仅是欧洲同行业标准的1/10。而且我们打造出全球钢铁工业超低排放发展的示范,目前已有26家钢铁企业达到超低排放要求,超过6.5亿吨的钢铁产能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并积极探索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我们钢铁企业基本上做到了“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炼钢不见钢,出来是产品,远看是景点,近看是花园”。钢铁企业的环境一定要美,待遇一定要高,这样才可以让最优秀的年轻人愿意加入。

 

第四,钢铁行业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在产品、价格、规模、服务、品牌等等方面我们都具备独特的比较优势。无论在定性方面还是在定量方面,中国钢铁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宝武钢铁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中信特钢是全球最大的特钢集团,中国一大批钢铁企业都具备全球的竞争力。

 

第五,中国钢铁将长期引领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现代世界钢铁产业200多年历史,英国引领了80多年,美国引领了80多年,而中国将引领超过百年。绿色低碳发展阶段就将由中国引领,在钢铁规模方面绝对占优势,2020年中国钢产量占全球的57%。我们的高端产品、先进工艺装备和流程以及管理水平等等都具备引领优势。举个例子,英国钢铁公司曾是英国人的骄傲,但长期亏损,2019年宣布破产,2020年被中国一家民营企业河北敬业集团收购重组,派人过去管理,当年扭亏为盈。

 

目前,中国钢铁产业加快联合重组、强化环保,正迈向高质量时期的低碳阶段。低碳发展是解决环境、能源和资源制约瓶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关键体现和终极目标。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将重塑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当然包括中国钢铁产业。我们需要以低碳为统领重塑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这就需要关注数字驱动、技术革命、绿色协同三大趋势,要依靠金融支持、财税政策、碳市、国际合作、标准引领这五大支撑。

 

二、钢铁行业发展的五个原则
 

中国“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以内循环为主,要构建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在碳约束下均衡发展:“十四五”时期,仍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为主线。同时,要通过适度调整政策、创造新的需求,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推动形成一个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

 

第二、推动技术进步:要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卡脖子”钢铁材料、绿色低碳技术等核心技术攻关。拓展创新投入的社会化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钢铁工业创新发展,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

 

第三、打造更加有序的产业格局: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构建分工协作、有效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并注重提高协同应对市场危机的能力,打造不同层级的优势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第四、建成安全的供应链:坚定不移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建立长期、稳定、多元的铁矿石供应保障体系,实现资源供给的安全和稳定。加强国内废钢资源供应链建设,推动钢铁企业构建稳定的废钢供应网络,充分利用境外再生钢铁料资源。

 

第五、构建繁荣的生态圈:促进钢铁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配套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形成健康、稳定、有序、繁荣的钢铁生态圈;同时,构建面向全球的国际产能合作、全球贸易、数字智慧化服务等平台,推进国际钢铁生态圈建设。

 

三、当下的七个关键问题
 

无论是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国家,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都要关注很多问题。具体到钢铁产业,我认为目前至少要关注七个问题。

 

第一、产能产量双控问题。近几年,我国粗钢产量屡创新高,行业再次面临供需失衡风险。单纯的产能控制已难以遏制国内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必须“双管齐下”。在产能方面,严禁新增产能是“底线”和“红线”,巩固去产能成果仍是今后行业重点任务之一。在产量方面,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已进入峰值平台区,将在10亿吨规模上下波动。产能产量双控将作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低碳发展问题。钢铁行业是我国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典型的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钢铁业重构与能源产业重构密切相关。但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确实比较难,面临着四个问题:第一,钢铁产业的碳排放机理复杂,每个环节都产碳;第二,钢铁产业总量太大,占全球的57%;第三,钢铁企业太多,具有冶炼能力的企业达500多家,且结构、水平差异大;第四,最大的难点就是能源结构高碳化,煤、焦炭占能源投入近90%。

 

第三、资源保障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铁矿石需求逐年上升,未来一段时期仍将处于高位水平。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自2015年以来一直高达80%以上,而且进口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两个国家四个公司,其中澳大利亚占比高达65%。能源方面,中国短期内仍离不开煤炭,“十四五”期间,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不会改变,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只能缓慢下降,逐步优化,不能简单一刀切淘汰煤炭。在能源结构方面,中国和欧美差距巨大,要注意我们能源结构调整的艰巨性。

 

第四、钢材进出口问题。随着政策调整,现在要优先保障国内钢材需求和经济发展,不鼓励钢铁初级产品出口,这是很重要的政策。还应看到,我国钢材出口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未来有望不断优化,但有些“卡脖子”品种仍依赖进口。

 

第五、标准化问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量接近3000项,覆盖了各个方面。但同时要看到,钢铁行业标准化工作仍存在标准有效供给不足、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企业标准化意识不强等问题,我国钢铁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仍然不足。在低碳发展方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正在与各行业协会共同探讨编制《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待该文件发布后,规划院将修订编制钢铁行业的低碳标准体系。

 

第六、智能制造问题。当前,钢铁行业“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但总体来看,冶金行业的“两化”融合水平仍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25.4%的企业处于起步阶段,53.3%的企业处于单项覆盖,近80%的冶金企业尚未实现系统集成,智能制造任重道远。

 

第七、超低排放问题。超低排放工作仍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对于钢铁产业来说,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目前距离2025年80%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五、向低碳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
 

在“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的路径首先是结构调整,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通过多能互补互济,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各行业通过电能替代及电气化改造,推行用能领域多能协同和综合梯次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

 

未来能源系统将面临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高灵活能源调度、综合化能源需求、多元化能源交易等诸多挑战。能源转型和零碳发展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兼顾社会经济发展、能源供应安全与碳中和目标实现。

 

在国际能源署的《全球钢铁行业技术路线图》中指出,为实现《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到2050年,全球钢铁行业直接co₂排放总量将比2019年(26亿吨)减少50%以上,钢铁生产的co₂平均直接排放强度必须下降60%,达到0.6tco₂/t钢。到2070年,全球钢铁行业直接co₂排放需减少90%(下降到2070年2.5亿吨)。但每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一样,所面临的难度大不一样。

 

实现这些目标很难,国家将出台统一的方案,我们完全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积极行动。对中国钢铁产业而言,至少在六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第一、规划绿色布局和绿色体系。如果布局不合理,无效的碳排放就很高,布局优化再加上绿色体系物流体系,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第二、节能和能效提升。对钢铁行业而言,通过高效节能技术应用,特别是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节能新生态,可以大幅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
 

第三、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比如原燃料结构优化,废钢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电炉钢比例,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提升等。
 

第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钢铁产业具备和相关产业及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比如钢铁和建材、化工,可以推动区域能源整合,提高固废资源化利用,降低全社会的碳排放。
 

第五、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比如氢冶炼工艺、氧气高炉及非高炉冶炼、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等。这些技术要实现工业化、经济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像氢如何生产、存储运输等。现在都能做,但经济性还存在问题。
 

第六、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碳减排目标怎么制定,如何建立碳交易市场,相关的标准体系等,都很重要。我认为碳市场很重要,要注意建设中的公平原则。碳税也要做,这对钢铁行业来说一定是好事,价格要合理,配额要公平。钢铁行业以“高-转”长流程为主,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一次能源投入中占比超过85%。而通过碳市场的形成,将推动能源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通过碳交易发现价格,从而实现成本传导。通过碳市场可抑制无效、低效的能源投资冲动,将资金有效引导至低碳发展领域,实现优化配置。

 

对于钢铁产业低碳转型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电气化。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是现阶段钢铁低碳转型最有效的手段。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氢能利用。氢能作为目前最具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转型中将占据重要地位。不过氢能利用是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未来积极探索。

 

最后,冶金规划院提出了c 4e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到今天为止在70多个企业开展降碳30%的具体行动方案。如果能按计划实施,钢铁行业完全可以提前达峰,也可以为今后的碳中和创造条件。

 

但钢铁行业自身很难实现碳中和,要靠碳汇和ccs以及ccus来实现中和,这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

 

整理:文展春 | 编辑:王贤青 白尧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