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校友对话:中国经济增长挑战与企业应对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mba新闻

北大国发院校友对话:中国经济增长挑战与企业应对


2020年10月31日,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姚洋教授带来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挑战与十四五的政策重点”的北大国发院mba讲坛。姚洋教授的讲座让大家对中国下一步经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其重要意义在于提醒各行各业的人士应当深入思考。讲座之后,北大国发院的五位mba/emba校友进行了对话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就企业层面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增长挑战,寻求企业与个人的突破。

此次校友对话由吴海鹏(愉悦资本业务发展总经理、北大国发院mba校友)担任主持人,参与对话探讨的四位校友分别是:高雄鹰(山东浦创流体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及总经理、北大国发院mba校友),李符然(塔塔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北大国发院emba校友),时雪松(川流投资创始合伙人、北大国发院mba校友),庄志(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北大国发院emba校友)。*校友顺序按照姓氏首字母的音序排列

从左到右依次为:时雪松、李符然、庄志、高雄鹰、吴海鹏

对话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话题进行探讨:

一.“十四五”期间,对于企业来讲下一步是否会出现一些新形势、新变化,应当如何应对?可以从各自所在企业(或行业)的角度说明。

高雄鹰,三年前带领团队创立了山东浦创流体技术有限公司。他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第一,关于绿色转型。高雄鹰所处行业恰恰与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密切相关。山东浦创流体主要业务为高温烟气处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彻底减排,同时也在水处理市场方面提供了相关技术,公司整体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和迎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第二,自主技术、核心技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还应当考虑产业链的安全性。他提到,他们公司很多设备都从国外进口(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达标),高级原材料也必须从国外进口。从这里反思,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但没有产业链的自主,是很危险的。目前公司正着手扶持国内一些企业,哪怕发展进度慢一些,但能够保证未来产业链的安全。

李符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外部环境来看,过去几年到现在中国面临非常多的外部挑战,其中有很多变数及风险,很多国家提出了“中国 1”的想法,他们意识到中国在他们的产品供应链中所占比重太大,对中国依赖度太高。因此,他们希望能除了中国外再选定一个其他市场,这对于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再能占据绝对优势,那么能否与东南亚国家竞争,让我们核心供应链保存在国内仍然是挑战。从内部环境来看,应尽可能打掉中国内部企业竞争的壁垒,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培养优秀的企业,只有受到公平的待遇才能产生真正优秀的企业。尽管外部很多挑战,但搞好内部环境也能有很多机会,也会出现很好的企业。

时雪松于2016年和合伙人共同创立了川流投资,深耕新材料行业。他认为目前中国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是全球供应链的重构问题。这其实带来了一定的机会。目前在新材料方面他们主要关注工业消费升级、新能源、半导体电子、环保可持续、医疗健康五个领域,但这些基本都在跨国企业里(中国缺乏核心材料),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地寻求突破。时雪松说他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在明显加速。原因之一是人才优势。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800万,如何利用这些人才、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非常重要。近些年来,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也在不断开始用优厚的待遇来吸纳优秀的人才,未来,会有更多人才加入其中,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持创新的加速。另外,从金融业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的市场配置中,房地产占中国居民配置60%以上,股票股权占12%左右,原因之一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宽度不够。近几年中国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得资本市场循环起来,金融行业在这方面的制度创新会越来越多,也会支持产业的进步。

庄志从两个维度来谈,其一是中国的未来,其二是所从事行业的未来。庄志说,他非常看好中国的未来,虽然目前形势严峻,但他认为中国未来的三十年将是波澜壮阔的三十年,会有非常多的机会。无论是人才储备,还是技术专利,资金层面的雄厚财力等等,都有光明的前景,企业把握好这个机会很关键。2002年,庄志创办了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从他所在行业来看,人力资源行业成长性很好,今年疫情之下利润仍能够逆势增长。他提供了三个维度:产品、技术、跨界。他认为公司关键的核心在于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第二,技术很重要,尤其是数字化。马云曾提到,数字化将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后的一次机会。所以,一定要拥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以及互联网等等;第三,要有跨界思维,懂得跨界合作。公司刚刚通过决策,明年将成立新的事业部,切入人才供应链上游,未来还会切入更上游的部分。拥有了跨界思维,商机是无限的。

二.接下来五年或者十年,人工智能和技术会高速发展,各自所在的行业是否会发生重大的变革。

高雄鹰所在的是传统制造业。他提到,最近工厂中加入了一些智能机器人工作,因为部分操作人工可能会有误差。未来可能会在生产车间等地方逐步用机器代替人工,但在试验性配方等创新方面还是需要依靠人才,这个是无法替代的。

李符然说,科技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相比十年前,汽车生产和钢铁厂中的人力减少了很多,繁重危险的工作逐渐用机器代替,机器的贡献越来越多,这是替代的第一步。但是不同国家劳动力成本不同,比如中国和印度,印度劳动力成本更低,替代还需要一段时间。他们公司另外一个产业是软件,全球有四十多万软件工程师,目前来看,机器人还是无法替代此类工作人员的。

时雪松认为,从投资来讲,被替代、技术迭代是最担心的两大问题。所以应当要去做未来技术的预判,每个企业始终要居安思危。企业家任正非在2001年时已经连续写了多篇“华为的冬天”,始终保有居安思危的想法,这样才能够更长远地看待这个问题,长期来讲对企业是有利的。

庄志认为行业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性完全存在。比如收费员、检票员等等工作,在未来有些行业(或职业)随着技术的发展会消失或者人员需求减少。但是一个行业的消失可能意味着新的行业的出现,所以每一家企业都应当思考,如何在新的环境下预测未来。比如他所在的行业提供了新的外包模式——“人 机器人“模式,使得企业效率大大提升。总之,一个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代的到来,新的技术会带来新的机会。所以应当提前做好准备,总体来说机会大于挑战。

三.当初为什么选择到北大国发院读书?另外,在国发院是否有一些值得回忆的老师、课程等等可以进行分享。

高雄鹰说,自己当初选择国发院mba,一是因为情怀,本科时没能考上北大;第二是当时从央企离开到香港企业,明显感到缺乏职场竞争力;而最重要的驱动力则是想要提升自己。事实证明选择很正确,在国发院上学三个月后他就进入ge(通用电气公司)做实习生,到第六个月时,正式成为了ge员工。提及在这里的收获,他表示,这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于是他之后的工作“一路向好”;其次,在这里学习了很多,包括与优秀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还有名师们的讲解等等;此外,在北大,会拥有意想不到的经历与收获,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3月美国国务卿访华时曾来到北大校园,他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参加了接待工作,至今都很难忘。

李符然是在2006年加入国发院的。他之前在一家韩国企业工作,负责新业务,当时看了很多中国报告和政策分析,注意到了cce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发院前身),也了解到了很多国发院的教授信息,感受到了“一股清风”,于是就来到了国发院学习。收获方面,他谈到一件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他曾认为学习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大的挑战,但在毕业答辩时,姚洋老师以及另外一位老师的提问,让他发自内心觉得自己的治学很不严谨。老师们简短的几个问题就引发了他之后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思想的转变,对他启示很大。另外,国发院有很多社团,包括足球、篮球和网球等。他当时是足球队的队员,工作十多年后重新回到足球场,并且和一帮有共同爱好、有共同志向的同学一起训练比赛,非常有意义。

时雪松本科学习的是化学专业,毕业后在地方的化工企业做技术管理工作八年之久,那时的他遇到了职业瓶颈,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当年,一位读mba的朋友建议他可以读mba,于是在一番考察下来到了国发院。他说自己曾听了很多场讲座,这里的教授们很有家国情怀,让他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进入国发院后,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课程,比如当时一位美国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讲解非常透彻,让他这样没有经济金融背景的理科生对金融产生了兴趣,这也奠定了他之后做金融工作的基础。时雪松认为,他从技术到金融的工作转型,离不开在国发院的两年学习。他还提到,很多老师讲的东西在当时会有触动,多年之后还值得细细回味,有更深的体会。他从内心非常感谢那一段岁月。

庄志当初选择国发院是因为,从1998年底开始创业的他,到2008年深感知识不够,意识到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虽然也曾自学过工商管理课程,但过去的知识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很有必要去读书。他曾考察过很多商学院,但唯独喜欢这里,这里是学风严谨、有情怀、认真教学的商学院,所以当时选择时没有丝毫的犹豫。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年去美国参加国际领导力课程,他说,不是所有的商学院都能拥有这样的资源,那次的课程开拓了他的国际视野,收获巨大。另外,同学之间关系非常纯粹,毕业十多年仍然会保持每年的聚会。

通过前面两个话题的探讨,吴海鹏总结道,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以及要对未来有敏锐的判断力。他认为,敏锐的判断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无论企业发展到多大规模,永远要深入第一线;其二,有机会多读书,能够回到学校专心学习是非常好的机会。作为校友,吴海鹏曾在某银行总行负责基金业务投资,在国发院学习之后进入到了央企和地方工作。目前就职于愉悦资本。回忆过去的学习时光,吴海鹏提到了国发院严谨的学风和老师对他们严格的要求,也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商业知识的丰富与视野格局的提高。这些都带给他特别的感受与回忆。

对话之后,姚洋教授一一进行了点评。他说,通过几位校友的讲述,他感受到很多企业都在“无声无息”地推动着国家创新。另外,他也回应了几位校友在国发院读书的感受,因为“他们的感受也恰恰是国发院想要达到的效果”。第一是,坚持学术标准。过去有段时间他们也曾动摇过是否要坚持,但他们最终决定哪怕短期内招生不足也不能放弃这个标准。全中国这么大,总是有人希望学到真本事,后来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第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特别重要。进入学校后,能够抛开同事之间的竞争利益关系,大家都能敞开心扉,这样形成的友谊是无价之宝。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