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师资

林毅夫

    电话:010-62757375
    邮件:justinlin@nsd.pku.edu.cn
教授综述

林毅夫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膺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英法美加香港10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论中国经济》、《战胜命运》、《超越发展援助》、《繁荣的求索》、《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从西潮到东风》、《本体与…

林毅夫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膺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英法美加香港10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论中国经济》、《战胜命运》、《超越发展援助》、《繁荣的求索》、《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从西潮到东风》、《本体与常无》、《中国的奇迹》等二十余册。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

现任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
教授的课程

中国经济专题

研究领域
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
教育背景

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
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mba,1978;
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博士后,1987

工作经历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2013-至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2012。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2008---201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4---2008,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87-199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0-1993;

荣誉

被塞内加尔总统授予国家功勋勋章 2014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2年
芝加哥大学校友杰出成就奖,2011
爱尔兰三一学院哲学社荣誉赞助人,2010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 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07年10月
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9月
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2006年4月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荣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威廉.戴维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维森学院,密西根大学,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获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2001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中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荣获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1年;
首场讲座,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迪.盖尔 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2001年5月;
“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突出贡献先进台胞”荣誉称号,2001年;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2000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年;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
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世界经济论坛,杰出学者(fellow),1999年;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杰出演讲系列,主讲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1998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著作二等奖;
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获奖);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中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学林大卫经济学家奖,1993;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书。

学术论文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policy, iran, imam sadiq university, 2021.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a-africa and 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edited with arkebe oqubay).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edited with celestin monga).

new structural policy in an open market economy, warsaw, poland: university of warsaw faculty of management press, 2018 (edited with alojzy z. nowak)

slowdow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ructural facto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sia, tokyo: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2018 (edited with peter j. morgan and guanghua wan)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for less advanced countries, warsaw, poland: university of warsaw, faculty of management press, 2017 (edited with alojzy z. nowak).

going beyond ai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fo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uk: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with yan wa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with celestin monga).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frica and economics, volume i context and concep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edited volume with celestin monga)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frica and economics, volume ii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edited volume with celestin monga)

industrial policy revolution ii: af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ampshire, u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edited with joseph e. stiglitz and ebrahim patel).

industrial policy revolution i: the role of government beyond ideology, hampshire, u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edited with joseph stiglitz).

against the consensus: reflection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the quest for prosperity: how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take off,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policy, washington, world bank, 2012.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english edition (special topics in chinese econom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chinese edition)

, cengage, 2012 (dialogue with professor lin: on economic methodolog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chinese edi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thought, strategy and viabi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revised and expanded.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ina’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repercuss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seoul: keip,2001 (editors with kyun-tae le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nd state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how did china feed itself in the past? how will china feed itself in the future?second distinguished economist lecture. mexico, d.f.: cimmyt, 1998.

contemporary economic issues, volume 1:regional experience and system reform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tunis, iea conference volume no. 121), london: macmillan press and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8 (editor).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5

《园丁集:林毅夫讲习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解惑集:林毅夫讲习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论中国经济》,中信出版社,2021年

《解读世界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与付才辉合作)

《新结构经济学导论(试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与付才辉合作)

《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报告:新结构经济学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与付才辉合作)

《战胜命运:跨越贫困陷阱,创造经济奇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超越发展援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重构发展合作新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从西潮到东风》,中信出版社,2012年

《繁荣的求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012年

《经济发展与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07年版;

-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与林老师对话-论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与蔡眆合作)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与蔡昉、李周合作),2000年台湾联经出版社中文繁体字版, 2000年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出版社俄文版,2001年韩国白山书店年汉文版,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英文版;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简体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英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年日文版(与蔡昉、李周合作);

1996年版(与沈明高、周浩合作);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简体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文繁体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英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年日文版,汉城白山书店1996年韩文版,巴黎economic出版社2000年法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年越文版(与蔡昉、李周合作);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距离前沿和最优的金融结构”,《结构转型与经济动态》,2022年3月第60卷,第243-249页(与王韡和徐朝阳合作)。

“发展战略、资源错配与经济绩效”,《结构转型与经济动态》,2021年12月第59卷,第612-634页(与陈斌开合作)。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结构转型与经济动态》,2021年9月第58卷,第106-111页。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十四五”时期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当代中国经济转型研究》,2021年6月第4卷第2期,第1-11页。

“新结构经济学与国际援助与合作:以非洲发展为视角的简要回顾”,《中国非洲研究》,2021年第1卷第1期,第100-134页。

“中国的“双循环”发展模式意味着什么?如何实现?”,《中国经济期刊》,2021年第14卷第2期,第120-127页;

“双循环与中国发展”,《中国经济学前沿》,2021年第16卷第1期,第30-34页;

“中国追赶型产业政策和经济转型”,《世界经济》,2021年3月第44卷第3期,第602-632页(与王韡和徐朝阳合作);

“结构调整和实际汇率动态”,国际货币与金融杂志,2020年10月第107期,(与鞠建东,刘庆和施康合作);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中等收入陷阱”,《工业、竞争与贸易杂志》,2020年2月,第359-394页;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面板系统-gmm分析的最新证据”, 《可持续性》,2020年7月,第12卷第14期,5618;

“非洲工业发展可以向东亚奇迹学习什么--复杂性和经济适应性的角色”,《国际金融公司新型市场指南针》,88号报告,2020年8月;

“七十年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回顾”,《中国与世界经济》,2020年第28卷第4期,第26-50页;

“新结构经济学:第三波发展经济学思潮”,《亚洲教育与发展研究》,2019年第9卷第3期,第279-286页;

“用于提高援助有效性的建模框架”,《经济政策改革》,2020年第23卷第2期,第138-160页;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经验及挑战”,《中国经济转型》,2019年第2卷第2期,第1-11页;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及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前沿》, 2019年, 第14卷,第1期,第26-52页;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曼彻斯特学派》第87卷,第2期,2019年3月,第183-204页;

“特朗普经济学与中美贸易不平衡”,《政策建模期刊》第40卷,第3期,2018年,第579-600页(与王歆合作);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反思”,《中国经济评论》第48卷,2018年,第155-157页(与徐佳君合作);

“工业化:中国对北非的启示”,《非洲展望》第1卷,2018年,第54-57页;

“产业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复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第10卷,第4期,2017年,第419-429页;

“促进国家与经济发展:国家在新结构经济学中的作用”,《人与经济》第4卷,第2期,2017年(与王晓兵合作);

“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区域发展与政策》第2卷,第2期,2017年;

“超越发展援助: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比较优势实现双赢”,《基础设施、政策与发展期刊》​第1卷,第2期,2017年(与王燕合作);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比较优势的耐心资本”,《基础设施、政策与发展期刊》第1卷,第1期,2017年(与王燕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bri)背景下的耐心资本”,《世界金融评论》,2017年7月-8月,第48-50页(与王燕合作);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政策: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第15卷,第1号,2017年,第5-18页;

“爱丽丝·h.安士敦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区域、经济与社会剑桥期刊》第10卷,第1期,2017年3月,第77-81页;

“中国经济增长重新加速的前景”,《比较经济学期刊》第44卷,第4期,2016年,第842-853页(与万广华和彼得·j.摩根合作);

“影响中国中长期增长前景的因素”,《中国与世界经济》第24卷,第5号,2016年,第20-41页(与万广华和彼得·j.摩根合作);

“中国将会继续成为世界增长的引擎吗”,《政策建模期刊》第38卷,2016年,第683-692页;

“新结构经济学和资源融资基础设施”,《太平洋经济评论》第21卷,第1号,2016年(与王燕合作);

“银行结构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银行与金融》,2015年第58卷,第131-143页(与孙希芳、吴鹰合作)

“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中国的新开放倡议”,《中国经济学前沿》第 10卷,第4号,2015年,第585-590页;

“禀赋结构、产业动态和经济增长”,《货币经济学杂志》第76卷,2015年,第244-263页(与鞠建东和王勇合作);

“采访:林毅夫”,《中央银行》第25卷,第3号,2015年,第15-23页;

“为什么我不支持完全资本账户自由化”,《中国经济期刊》第8卷,第1号,2015年,第86-93号;

“重新审视华盛顿共识: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经济政策改革期刊》第18卷,第2号,2014年,第96-113页;

“中国绿色增长和结构转型的潜力”,《牛津经济政策评论》第30卷,第3号,2014年,第550-568页(与徐晋涛合作);

“重新审视产业政策: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中国经济学视角》第7卷,第3号,2014年,第382-396页;

“中非创造就业和转型的双赢战略”,《伟大的洞察力》第3卷,第4期,2014年4月;

“新结构经济学:第三波发展思潮”,《亚太经济文献》,第27卷,第2期,2013年。

“解读中国经济,”《澳大利亚经济评论》,第46卷,第3期,2013年。

“全球基础设施倡议和全球复苏”,《政策模型杂志》,第35卷,第3期,2013年。

“禀赋,产业结构和合适金融结构: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经济政策改革杂志》,第16卷,第2期,2013年。

“领头龙现象:低收入国家追赶的新机遇”《亚洲发展评论》,第30卷,第1期,2013年(与 vandana chandra 和yan wang合作) .

“超越凯恩斯主义:危机时代的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国际商业、经济与政策》第3卷,第3期,2012年(与doerte doemerland)合作.。

“从翔雁到蛟龙:发展中国家结构转型的新机遇与策略”《国际政策》,第3卷第4期,2012年。

“解读非洲治理之谜”《新政治经济学》,第17卷,第5期,2012年。

“欧元区的危机”《世界金融研究》2012年9-10月(与volker treichel合作)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与反思发展”,《经济政策改革》2012年第1-24页(与david rosenblatt合作)

“中国与世界的一体化:学习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国经济政策研究》2012年3月第1卷第1期,第1-33页

“针对危机的促增长回应”《国际经济:欧洲经济政策研究》2011年11-12月,第46卷第6期,第321-326页

“全球失衡,储备货币和全球经济管理”《货币与银行》2011年11月第60卷第11期,第2-7页

“冲击、弱点与治疗”《非洲发展研究》,2011年第23卷第4期,第371-379页

“即将到来的多极世界经济”《国际经济》2011年夏第25卷第3期,第30-31页

“中国与全球经济”《经济学》(季刊)2011年10月,第4卷第1期,第1-14页

“即将到来的多极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准备好了吗?”《国际经济》2011年夏,第30-21页(与mansoor dailami合作)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的框架”《世界银行研究观察》2011年9月第26卷第2期,第193-221页

“寻找增长途径”《这就是非洲:一个全球视角》2011年6月8日,第50-51页

“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和城乡不平等:基于政府发展策略的新视角”《中国经济前沿》2011年第6卷第1期,第1-21页(与陈斌开合作)

“增长识别及其促进:政府在动态增长中的角色”《发展政策研究》,2011年5月第29卷第3期,第264-290页

“对robert wade教授反驳的评论”《世界政策》,2011年5月,第2卷第2期,第231-232页“超越凯恩斯”《世界政策杂志》,2011年春第28卷第1期,第35-40页

“开场演讲:学习过去,重建未来”《经济发展》2010年12月4日,

“冲击、危机及其决定因素”《中亚发展》2010年12月第2卷第2期,第159-176页

“政府策略性干预的六步”《国际政策》,2010年10月第1卷第3期,第330-331页;

“中美外部失衡与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学》(季刊)2010年6月第3卷第1期,第1-24页(与hinh ding 、 fernando im合作)

“针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政策回应”《发展前沿》2009年12月第11卷第3期,第29-33页

“超越凯恩斯主义:全球协调解决的必要性”《哈佛国际研究》,2009年夏,第31卷第2期,第14-17页

“朝鲜争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应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政策研究》,2009年9月,第27卷第5期,第483-502页(与ha-joon chang合作)

“高科技产业在不确定性下的创新型研发和最优投资:对新兴经济体的启示”,《研究政策》,2009年第38卷,第1388-1395页(与yingyi tsai 、luica kurekova合作)

“东亚视角下的经济思考:自生能力与发展策略的概念框架”《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1卷第3期,第245-274页;

“政策负担、私有化和预算软约束”《比较经济学杂志》,2008年第36卷,第90-102页(与zhiyun li合作)

“李约瑟之谜,韦伯问题和中国奇迹:自宋朝以来的长期经济表现”《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1卷第1期,第63-95页;

“中国面向和谐社会的包容性增长:一个概述”《亚洲发展研究》,2008年第25卷第1-2期, 第1-14页(与juzhong zhuang、min tang、tun lin合作)

“在中国首次分配中同时实现效率和公平”《亚洲发展研究》,2008年第25卷第1-2期,第34-57页(与peilin liu合作)

“通缩型扩张:从超调的视角看中国最近的经济周期”,《中国经济研究》,2008年第19卷,第1-17页(与gang gong 合作)“中韩经济关系前景”《中国与世界经济》,2006年第14卷第1期,第57-70页

“东亚的晚市场化与晚工业化”《亚太经济文献杂志》2005年5月第19卷第1期,第42-59页(与keun lee 、ha-joon chang合作)

“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kyklos, 2005年第58卷第239-264页

“中国农业税与政府规范”<农业经济学>,2004年12月第31卷161-168页,

“中国改革与发展: 一种新制度经济学观点” <汉城经济学杂志>,2004年第17卷335-381页

“中国资本市场的自生能力及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2004年第12卷3-11页;

“中国经济增长是否真实、是否可持续”《亚洲观察》2004年,第28卷5-29页;

“风范长存:纪念迪.盖尔教授”《亚洲经济杂志》2004年,第457-460;

“中国的地区不平等与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2004年,第588-603页;(与王格玮、赵耀辉合作)

“1969-1961,中国大饥荒原因” 《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2003年10月,52卷第52-73页;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2003年1月,51卷第277-308页;

“加入wto与中国金融改革”《加图杂志》2001年11月,21卷第13-18页;

“发展战略与比较优势原则: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4月;

“中国当前通货紧缩:成因与对策”,《太平洋经济与商务杂志》,2000年12月,第4卷4-22页;

“加入wto与中国农业”,《中国经济评论》2000年11月,第11卷405-409页;

“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2000年10月出版);

“信息产业发展与比较优势原则”,《中国与世界经济》2000年,第8卷2-9页;

“粮食可得性、权利和中国1959-61年农业大危机”,《经济学杂志》,2000年1月,第110卷460号,第136-158页(与杨涛合作);

“中国经济改革的后果和地区发展差距”,《经济发展评论》(法文)1999年1-2卷,第7-32页;

“政策性负担、责任归属和预算软约束”,《美国经济评论》第89卷,第2号,1999年5月,第426-431页(与谭国富合作);

“技术变迁和农业家庭收入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杂志》第43卷,第2号,1999年6月,第179-194页;

“公平竞争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oct-most:转轨国家经济政策》第9卷,第1号,1999年,第61-74页(与蔡昉、李周合作);

“论中国农业危机和大跃进饥荒的成因”,《中国经济评论》第9卷,第2号,1998年秋季,第125-140页;

“竞争、政策性负担和国有企业改革”,《美国经济评论》第88卷,第2号,1998年5月,第422-427页;

“制度改革和中国农业增长动力学”,《粮食政策》第22卷,第3号,1997年,第201-212页;

“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验教训”,《卡托杂志》第16卷,第2号,1996年秋季,第201-231页;

“当前中国农村问题”,《牛津经济政策评论》第11卷,第4号,1996年1月,第85-96页;

“中国地区粮食自己自足政策及其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比较经济学杂志》第21卷,1995年,第187-206页(与文贯中合作);

“禀赋、技术和要素市场:中国农村制度改革提供的自然试验”,《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第77卷,1995年,第231-242页;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当代经济政策》第13卷,1995年1月,第10-14页;

“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第41卷,1995年1月,第269-292页;

“杂交水稻对投入需求和生产率的影响:一个计量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学》第10卷,1994年,第153-164页;

“合作社理论中的退出权、退出成本和偷懒:一个答复”(对林毅夫1990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举行的专题讨论所作答复),《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7卷,1993年6月,第504-520页;

“改革以来中国农民家庭农业投资和住宅建设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第41卷,1992年10月,第1-26页(与刘遵义和罗小朋合作);

“中国杂交水稻创新:中央计划经济中的市场需求诱致型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第74卷,1992年2月,第14-20页;

“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研究》第25页,1992年春季,第53-66页;

“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增长”,《美国经济评论》第82卷,1992年3月,第34-51页;

“中国农业公共研究资源配置:对诱致性技术创新假说的一个检验”,《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第40卷,第1号,1991年10月,第55-74页;

“监督、同伴压力和劳动管理型农场的激励问题”,《中国经济评论》第2卷,1991年10月,第55-74页;

“教育和农业技术创新的采用:来自中国杂交水稻的证据”,《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第73卷,1991年8月,第713-724页;

“家庭责任制改革和中国杂交水稻的采用”,《发展经济学杂志》第36卷,1991年7月,第353-372页;

“要素市场交易被禁止情况下的中国农业技术选择”,《发展研究杂志》第27卷,1991年7月,第1-15页;

“集体化和中国1959-1961年农业危机”,《政治经济学杂志》第98卷,1990年12月,第1228-1252页(美国《比较经济学杂志》1993年第17卷发表6篇文章专题讨论该文);

“信贷和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关系:微观经济非均衡模型的一个应用”,《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第72卷,1990年12月(与刘遵义、罗小朋合作);

“一个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卡托杂志》第9卷,1989年12月,第1-33页;

“农业信贷和中国农业绩效”,《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3卷,1989年,第508-526页(与刘遵义、罗小朋合作);

“中国农业改革中的家庭责任制: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第36卷,1988年4月,增刊第199-224页;

“中国家庭责任制改革:农民的制度选择”,《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第69卷,1987年5月,第410-415页。

“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与新结构经济学”,载于elodie douarin和oleh havrylyshyn主编的《palgrave比较经济学手册》,英国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2021年

“通往繁荣之路:中国在过去四十年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载于jan svejnar 和 justin yifu lin主编的《中国和西方》,爱德华埃尔加出版公司,2021年

“引言”(与jan svejnar合作),载于jan svejnar 和 justin yifu lin主编的《中国和西方》,爱德华埃尔加出版公司,2021年

“公共债务资助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平新乔、黄鑫合作),载于anis chowdhury 和 vladimir popov主编的《全球南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美国科学出版社,2019年

“中非经济关系的未来有了新的发展轨迹和可能”(与arkebe oqubay合作),载于arkebe oqubay和justin yifu lin主编的《牛津中非合作与经济转型手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中国轻工业与非洲工业化”(与徐佳君合作),载于arkebe oqubay和justin yifu lin主编的《牛津中非合作与经济转型手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

“埃塞俄比亚经济特区与结构转型:新的结构经济学视角”(与徐佳君及sarah hager合作),载于fantu cheru, christopher cramer, and arkebe oqubay主编的《牛津埃塞俄比亚经济手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中国的过渡成功”,载于martin guzman主编《走向公正社会: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二十一世纪经济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09-322页;

“影响中国中长期发展前景的因素”(与彼得·j.摩根和万广华合作),载于justin yifu lin、peter j. morgan、guangghua wan主编《中国的减速:结构因素及其对亚洲的影响》,东京: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2018年;

“来自中国和东亚的经验教训:新结构经济学视角”,载于vladimir popov、piotr dutkiewicz主编《制定新的世界秩序:西方以外的其他地区》,英国切尔滕纳姆:爱德华埃尔加,2017年,第53-70页;

“新结构经济学和追赶经济的产业政策”,载于slavo radosevic、adrian guraj、radu gheorghiu、liviu andreescu、imogen wade主编《智能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英国伦敦:学术出版社,2017年,第185-199页;

“亚洲视角下的协调”,载于john page、finn tarp主编《产业政策的实践:非洲和东亚的政企协调》,unu-wider发展经济学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0-62页;

“重新审视工业政策:新结构经济学视角”,载于akbar noman、joseph e. stiglitz主编《效率、金融和工业政策的多样性:可持续增长的指导资源、学习和技术》,剑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25-244页;

“后来者优势及劣势:新结构经济学视角”,载于martin andersson、tobias axelsson主编《逃离贫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和结构转型》,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3-67页;

“新结构经济学:中国经济的未来”,载于arie y. lewin、martin kenney、johann peter murmann主编《中国的创新挑战: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2-55页;

“如何快速启动非洲的工业化和经济转型”,载于《中非:一个成熟的关系?增长变化与复原力》,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研究项目,2016年,第8-12页;

“纸黄金:关于新国际货币体系的提案”,载于marc uzan主编《布雷顿森林:未来70年》,纽约:重建布雷顿森林委员会,2015年,第205-210页;

“中国的工业升级和脱贫”,载于win naude、adam szirmai、nobuya haraguchi主编《金砖国家的结构变化与工业发展》,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3-118页;

“中国对发展合作的贡献:理念、机遇和融资”,载于matthieu boussichas、patrick guillaumount主编《可持续发展融资:解决缺陷》,巴黎:《经济学刊》,2015年,第73-90页;

“经济增长与发展”,载于gregory c. chow、dwight h. perkins主编《劳特里奇中国经济手册》,纽约:劳特里奇,2015年,第76-89页;

“太平洋岛国持续经济发展的新结构经济学和战略”,载于inderjit kaur、nirvikar singh主编《牛津经济学和环太平洋地区手册》,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98-229页(与hinh dinh合作);

“结构变化的演变范式”,载于bruce currie-alder、ravi kanbur、david m. malone、rohinton medhora主编《国际发展:理念、经验和前景》,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77-294页(与celestin monga合作);

“基础设施投资如何促进发展议程”,载于hany besada、shannon kindornay主编《不断变化的全球秩序中的多边发展合作》,英国汉普郡: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2013年,第19-35页;

“放松管制、权力下放以及中国在转型中的成长”,载于david kennedy、joseph e. stiglitz主编《中国特色法律与经济学:二十一世纪促进发展的制度》,政策对话系列倡议,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67-90页;

“中国可持续动态发展的潜力”,载于mark leonard主编《中国3.0》,欧洲理事会外交关系委员会,2012年

“非洲的结构性变化”,载于e. sryeetey、s. devarajan、 r. kanbur、 l. kasekende主编《牛津非洲经济指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96-303页;

“来自大萧条的经验教训”,载于n. birdsall 、f. fukuyama,主编《金融危机后的发展新构想》,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0-67页;

“拥有多个增长极的全球经济”,载于s. fardoust,、y.kim, 、 c.sepulveda主编《危机后的增长与发展:g-20的增长计划》,华盛顿dc:世界银行出版社,2011年,第77-105页;,

“冲击、危机及其决定因素”,载于《冲击、弱点与治疗,经济研究论坛第16次开罗年会论文选编》,经济研究论坛,2010年,第3-23页;

“为了可持续发展而再平衡效率与公平”,载于l. song 、 w.t. woo主编《中国困境:经济增长、环境与气候变化》,堪培拉:澳洲国立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0-109页;

“经济发展策略,开放度和中国农村贫困:一个研究框架和中国经验”,载于m. nissanke 、 e. thorbecke主编《全球化和亚洲穷人:共享的增长能否持续?》纽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2008年

“发展策略和中国地区收入差异”,载于g.wan主编《现代中国的不平等与增长》(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发展策略,自生能力和经济制度:以中国为例”,载于g. mavrotas、a. shorrocks主编《推动发展:全球经济的核心议题》,纽约 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社,2007年,第518-530页;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真实而可持续?”载于姚洋、linda yueh主编《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发展丛书》第一卷,世界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9-35页;

“中国经济转型对现代经济学的启示”,载于ross garnaut、ligang song主编《中国:为了增长的市场一体化》,亚太出版社,2007年,第415-442页;

“加入wto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载于李昆泰(kyung tae lee)、林毅夫、金济中(si joong kim)主编《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反响》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院;2001年12月,第55页-80页;

“改革前的中国经济发展”,载于郜若素(ross garnaut)和黄一平编《没有奇迹的增长》,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5月。

“东亚奇迹中的中国城市工业化”,载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e. stigilitz)、shahid yusuf主编《东亚的奇迹再思考》,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195页;

“农村合作社与中国1959-1961年农业危机”,载于dreze, jean主编,《饥荒经济学》,经济学批判国际图书馆收集,2000年,第101卷,386页-410页;

“经济改革与中国发展战略”,载于彼得.德赖斯代尔 (peter drysdale)、宋立刚主编《中国加入wto:发展战略与定量分析》,泰勒及法兰西斯集团,2000年,第30-52页;

“东亚金融与经济危机:成因及长期影响”,《亚洲新政策:马尼拉社会论坛汇编》,马尼拉,亚洲开发银行,2000年,第9页-17页;

“一个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载于柯林·巴劳(colin barlow)编《经济变迁中的制度:东亚和国际发展案例》;英国, 车尔腾汉:爱德华。埃尔加出版社, 1999, 第8-22页.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和台湾经济发展”,载于埃里克·邵柏克(erik thorbecke)、亨利·万(henry wan)编《台湾发展:关于政府和市场作用的经验教训》波士顿:克洛渥学术出版社,1999年,第157-162页;

“中国:耕作制度和农村发展”,载于明克米尔斯(mieke meurs)编《红色的多重阴影》,纽约:劳曼&利特尔菲尔德出版社,1999年第151-183页;

“怎样确保食物安全:中国的经验教训”,国际议会联盟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世界粮食问题高峰会目标》,1999年,第54-58页;

“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和东欧、俄罗斯比较研究”,载于速水(yujiro hayami)和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编《东亚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98年;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98年,第215-247页;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改革”,载于卡尔·k· 埃切尔(carl k. eicher)、约翰· m · 斯塔阿茨(john m. staatz)编《国际农业发展》第三版,巴尔蒂摩和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23-538页;

“中国的水稻生产约束”,载于n·g·道林(n.g.dowling)、s·m·格林菲尔德(s.m.greenfield)、k·s·费希尔(k.s.fisher)编《水稻在全球粮食体系中的作用》,美国加州戴维斯:太平洋盆地研究中心,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水稻研究所,1998,第335-356页;

“中国经济改革现状”,载于詹姆斯·a·道(james a. dorn)编《新千年的中国》,华盛顿:卡托研究所,1998年,第39-74页;

“我们能够从中国经济改革中学到什么”,载于林毅夫编《当前经济问题》第1卷:《地区经验和制度改革》,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98年,第147-163页;

“中国粮食经济:过去的成就和未来前景”,载于t·c·曹(t.c.tso)、弗朗西斯·田 (francis tuan) 、米克洛斯·梵斯特(miklos faust)编《中国农业:1949-2030》,贝尔茨维尔:思想出版公司,1998年,第127-158页;

“中国和全球体系”,载于peter drysdale and david vines等编《欧洲、亚洲和亚太经合组织:共享的全球方案》,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7-262页;

“国家干预、所有权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载于吴荣毅和朱云鹏编《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企业、市场和政府:竞争政策、集中化和多元化》,1998年,routledge出版公司;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问题:根源和选择”,载于香港科技大学《在中国经商的研究报告:目前存在的问题》,香港科技大学,1997年;

“农业在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作用”,载于jonathan kydd, sophia davidova, miranda mackay, thea mech编《农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作用》,联合国,1997年;

“中国的粮食经济:过去成就与未来趋势”,载于wolfgang michalski编《21世纪的中国:对世界的长期影响》,巴黎:oecd,1996年;

“中国水稻生产的约束条件”, 载于robert evenson等编《亚洲水稻研究》,cab international出版公司,1996年(与沈明高合作);

“中国水稻枯萎病”,载于robert evenson等编,等编《亚洲水稻研究》,cab international出版公司,1996年(与沈明高合作);

“中国转轨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与东欧和前苏联的比较分析”,载于robert mundell编,《中国改革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imf,1996年;

“早期改革的成功:设定改革阶段”,载于载于郜若素(ross garnaut)、郭书田和马国南编《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年;

“竞争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载于sadao nagaoka编《中国和俄罗斯的产业转轨》,东京: nihon ryoronsha出版社,1996年;

“荷兰病、台湾的成功和中国的繁荣”,载于linda ng and chyau tuan编《三大中华经济体,大陆、香港和台湾:挑战与机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

“家庭农场、集体农场和效率:理论与来自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载于john m. antle and daniel a. summer编《农业经济学:d·盖尔·约翰逊纪念文集》第2卷,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6年;

“制度与经济发展”,载于t. n. srinivasan and jere behrman编《发展经济学手册》第3卷,north holland出版公司, 1995年 (与jeff nugent合作);

“中国杂交水稻的性质和影响”,载于keijiro otsuka and cristina c. david编《现代水稻技术与亚洲收入分配》, lynne rienner出版公司, 1994年;

“中国农村信贷市场的萌芽”,karla hoff, avishay braverman, and joseph stiglitz编《农村组织经济学:理论、实践和政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与刘遵义、罗小朋合作);

“集体耕作与效率:理论和来自中国的经验”,载于csaba csaki and yoav kislev编《转轨中的集体农业》, westview出版公司, 1993年, 第207-226页;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农业改革:中国的经验”,载于a. braverman, k. brooks, and csaba csaki编《中东欧和前苏联的农业转轨》,世界银行,1993年,第292-314页(与r. burcroff and g. feder合作);

“贫困、资源和生育:作为再生产单位的家庭,一个评论”,载于a. b. atkinson编《资本主义的另类》,纽约: st. martin's出版社,1993年,第246-248页;

“农村改革与发展”,载于郜若素(ross garnaut)、刘国光编《经济改革和国际化:中国与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 allen & unwin出版社,1992年;

“耕作制度与中国农业的技术选择”,载于p. calkins, w. chern, andf. tuan编《台湾与大陆的农村发展》, colorado: westview出版社,1991年,第91-103页;

“耕作制度、粮食政策和中国农业改革”,载于《分享创新:粮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全球前景》,华盛顿:smithsonian institutio出版社, 1990年;

“中国的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载于james dorn编《中国的经济改革:问题与前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农业发展:当前实践与政策问题”,载于carl k. eicher and john

* staatz 编《第三世界的农业发展》巴尔蒂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89年(与姚和文合作);

“中国农业改革中的家庭责任制”,载于allen maunder and albert valdes编《相互依存世界中的农业和政府:第20届农业经济学家国际会议论文集》,英格兰:达特茅斯出版公司,1989年;

“家庭责任制改革以后的中国农村要素市场”,载于bruce reynolds编《中国经济政策》,纽约: praeger出版公司,1989年;

“家庭责任制改革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载于m. jan dutta, pei-kang chang, and shao-kung lin编《中国现代化和开放经济政策》, greenwich, ct:jai出版社, 1989年。

“当前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应对”,北京日报,2022-06-13,第009版。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展望:2020-2035、2035-2050”, 《金融论坛》2022年第27卷第06期,第3-15页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1期,第33-34页

“发展战略与银行业结构”,《中国金融学术研究网:银行与金融机构 - 商业银行》2022年第1期

“关于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12期,第24-26页

“金融体系扭曲、经济转型与渐进式金融改革”,《经济研究》2021年第11期2第14-29页(与张一林、朱永华合作)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一体化”,《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1-8页、

“理直气壮地支持和引领新工业革命”,北京日报,2021-10-25,第012版。

“为人民服务:中国政府的决策动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18,第007版。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具有两大优势”,北京日报,2021-08-09,第010版。

“中国未来创新发展的优势与挑战”,《金融论坛》2021年第26卷第07期,第3-5 80页。

“加快激发国内大循环活力”,北京日报,2021-05-17,第009版。

“林毅夫.中国医疗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探索”,《国际金融》,2021年第03期,第12-15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性与实现路径”,文汇报,2021-03-09,第007版。

“发展战略与高储蓄率之谜——一个新结构储蓄理论假说与经验分析”,《经济评论》2021年第一期第49-67页(与付才辉、郑洁合作)。

“关于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大学与学科》2021 年第 3 期,第17-26页。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新发展格局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5 期,第32-40页。

“为实现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而办刊—祝贺《经济学》(季刊)创刊20周年”,《经济学(季刊)》,第21卷第5期,2021年9月,第1859-1862页。

“以中国经验丰富和创新发展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1日第009版

“从西天取经走向自主创新:中国经济学科发展方向探索”,《中国科学基金》,2021年第35卷第3期,第356-360页。

“中国政府消费券政策的经济效应”,《经济研究》,2020年第7期,第4-20页

“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及中国应对” 经济日报/2020 年/6 月/14日/第011 版

“经济结构转型与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兰州大学学报》,2020年7月第四十八卷第四期,第1-7页

“如何做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37卷第2期,第1-18页

“有为政府参与的中国市场发育之路”,《广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第5-8页

“金融创新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金融论坛》,2019年第1期,第3-13页

“中国要以发展的眼光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环境经济研究》,2019年第四期,第1-7页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金矿””,《人民论坛》,2019年第一期,第9页

“新中国成立70年和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解读”,《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3卷,4-8 页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卷,41-48 2页

“中国的新时代与中美贸易争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72卷 第2期 第159-165页

“新中国70 年发展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自主创新”, 《宏观质量研究》, 2019年 第7卷 第1期 第7页

“企业规模、银行规模与最优银行业结构——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管理世界》,2019年第35卷第3期,31-47 206页

“从70年发展看经济学理论创新”,经济日报/2019 年/6 月/13 日/第012 版

“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科学应对新挑战”,人民日报/2019 年/6 月/12 日/第009 版

“ 6%~6.5%经济增长目标背后的信心”,光明日报/2019 年/3 月/19 日/第007 版

“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7日 16版

“中国崛起与非洲结构转型的机遇”,《非洲经济期刊》,2018年第27期,第15-28页

“区域型产业政策与企业生产率”,《经济学(季刊)》,2018年02期,781-880页(与向为、余淼杰合作)

“我在经济学研究道路上的上下求索”,《经济学(季刊)》,2018年02期,729-752页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的影响”,《探索与争鸣》,2018年01期,30-33 141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如何创造奇迹”,《金融经济》,2018年01期,17-18页

“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1期,5-7页

“中国经济增长变化趋势与成因”,《学习与探索》,2018年04期,1-4页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北大建校120年:反思与前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17-26页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变与变”,《理论导报》,2018年06期,61-64页

“挖掘中国经济新动能,五大类型产业如何转变? ”,《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06期,12-13页。

“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春天”,光明日报/2018年11月7日/第13版

“大数据开发运用方兴未艾”,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1日,第14版

“深入研究中国如何从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人民日报,2018年9月21日第7版。

“银行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社会科学报/2018 年/8 月/16 日/第 001 版

“中国双轨渐进改革模式具有世界意义”,北京日报/2018 年/8 月/13 日/第 014 版, 理论周刊·学习与答疑

“美国自身才是其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源”,经济日报/2018 年/7 月/7 日/第 003 版

“不同的产业应该用不同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准确认识我国五种产业类型”北京日报/2018 年/3 月/5 日/第018 版,理论周刊·学习与答疑

“应对危机需结构性改革 中国角色举世瞩目” 第一财经日报/2018 年/1 月/31 日/第a06 版

“中国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高质量发展迈向高收入国家”,人民日报,2018年1月14日第5版。

“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发展新路径”,光明日报,2018年1月11日第11版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经济评论》,2017(03)

“中国仍是全世界经济的原动力”,中国证券报/2017 年/10 月/21 日/第 a08 版

“固守“西天取经”得来的教条危害甚巨”,北京日报/2017 年/8 月/14 日/第 015 版

“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思考” 《经济研究》,2017 年第 5 期,第6-10页

“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华文摘》,2017年6月,第44-47页

“对中国经济“脱虚向实”抱有信心”,新华日报/2017 年/5 月/23 日/第 015 版

“世界变局下的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报/2017 年/4 月/6 日/第 002 版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2 期,第148-153页

“一带一路与自贸区: 中国新的对外开放倡议与举措”,《北京大学学报》第 54 卷 第 1 期
2017 年 1 月,第11-13页

“新结构经济学:将 “耐心资本”作为一种比较优势”,《开发性金融研究》,2017年第1期,第3-15页(与王燕合作)

“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比较》2016年第6辑(总第87辑)

“对张维迎教授的若干回应”,《比较》2016年第6辑(总第87辑)

“转变思路应对全球贸易新常态”,《清华金融评论》2016年11月,第56-58页

“供给侧改革彰显我国制度优越性”,人民日报/2016 年/11 月/21 日/第 010 版

”,《求是》,2016(20)

“论有为政府和有限政府——答田国强教授”,第一财经日报/2016 年/11 月/7 日/第 a10 版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新华日报/2016 年/11 月/4 日/第 015 版

“中国经济崛起与南南合作”,第一财经日报/2016 年/9 月/19 日/第 a11 版

“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引擎”,人民日报/2016 年/6 月/22 日/第 020 版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业政策”,《中外书摘》2016年第6期,第34-36页

“经济学应致力于改变多数人的命运”,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第024版

“中国经验对新兴经济体的启示”,人民日报/2016年/4月/24日/第005版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文汇报/2016 年/3 月/8 日/第 006 版

“林毅夫:经济政策应超越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凤凰周刊》,2016年第5期,第78-80页

“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经济学的视角”《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52 卷 第 6 期,2015 年 11 月, 第18-25页

“经济发展能否“西天取经”?”《财经界》,2015 年 10 月,第55-58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新金融》,2015年6月,第4-8页

“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推动转型升级——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看”,人民日报/2015 年/5 月/7 日/第 007 版

“中国未来发展及中国—埃塞俄比亚产能合作”《开发性金融研究》,2015年第4期,第5-7页

“我们为何能预测中国增长的奇迹?” 光明日报/2014 年/12 月/11 日/第 002 版

“8%的增长潜力中国可以再有 20 年” 文汇报/2014 年/11 月/14 日/第 t05 版

“怎样应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中国报道》2014 年 11 月 总第 129 期,第36-39页

““中国经济崩溃论”站不住脚” 人民政协报/2014 年/7 月/15 日/第 005 版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向非洲”《中国投资》,2014年7月,第36-43页

“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产业政策”《决策探索》,2014年10月下,第12-14页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路径” 人民日报/2014 年/7 月/11 日/第 007 版

“中国的产业多元化”,《经济学报》第1卷第2期,2014年7月,第83-97页(与龙小宁、 张晓波合作)

“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经济研究》,2014年 第4期,第4-16页(与龚 强、张一林合作)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81-102页(与陈斌开合作)

“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 《经济学(季刊)》,第12卷第4期,2013年7月,第1109-1140页(与陈斌开合作)

“《新结构经济学》评论回应”,《经济学(季刊)》,第12卷第3期,2013年4月,第1095-1108页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12年第1期。(与陈斌开合作)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2011年,第1-32页。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一期。(与陈斌开合作)

“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与巫和懋、邢亦青)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复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6卷,第3期。

“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与孙希芳、姜烨)

“资本积累与最优银行规模”《经济学季刊》2008年七卷2期

“中国经济学:机遇与挑战”《文汇报》2007年4月1日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5-7期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世界经济》2007年3月

“林毅夫潜心为国家经济发展把脉”《决策与信息》2007年2期

“林毅夫行走在取经与写经之间”《中华儿女》,2007年第1期

2007年1月

“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龚刚、林毅夫《经济研究》,2007年4月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林毅夫、任若恩《经济研究》,2007年8月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eds practical strategy”《中国日报》, 2007年2月28日

“looking at the negative side of china’s progress”《中国日报》2007年1月8日

“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和调控思路”《人民日报》2007年8月22日

“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人民日报》2007年6月11日

“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人民日报》2007年4月28日

“新农村建设给中国广告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广告研究》2007年3月“发展中小银行利于促进和谐发展”《文汇报》两会专刊2007年3月9日

2007年7月第44卷4期

“顺差并非比较优势之过”《21世纪经济报道》2007/7/9

“现代农业呼唤金融的强力助推”《中国金融》2007年7期

“服务民营中小企业,贡献社会和谐”《新金融》2007年第2期

《适宜技术、技术选择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2006年7月 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

《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 2006年经济学季刊 第5卷第3期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2006年1月经济学季刊 第5卷第1期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经济学季刊(林毅夫、李志赟)第4卷第4期

“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林毅夫、姜烨《金融研究》 2006年第1期

“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管理世界》林毅夫、姜烨2005年12期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论)”,

《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5日

“当前风险不在通胀压力而在产能过剩恶化”《新华文摘 》2006年20期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学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发展战略、人口与人口政策”《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主编)

“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和谐增长中国经济的未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主编)

“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世纪大讲堂》 第2辑,2006年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广州讲坛演讲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4月

“商务环境建设与宏观经济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3月

“新农村建设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改革》2006年3月

“新农村建设应以基础设施为主”《中国与世界观察》2006年第2期

“林毅夫学术成就简介”《江汉论坛》2006年3月

“新农村建设若干思考”《中国经济观察》2006年第一辑

“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趋势”, 《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2月

“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学家》,2006年1月

“介绍中国的独特窗口”《我与海外》 200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的地区不平等与劳动力转移”《中国劳动经济学》2005年第3辑

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年7月

“银行家应扮演宏观调控中‘看得见的手’”,《中国金融》2005年8月

“国企问题来源于政策性负担”,《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

“林毅夫:今天我们怎样做学者”,《北京青年周刊》2005年1月

“加强微观基础为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广州日报》2005年1月

“用比较优势缩小收入差距”,《羊城晚报》2005年2月

“和谐社会最大难题在农村”,《新京报》2005年3月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经济观察报》2005年3月

“扶贫政策的几点建议”,《文汇报》2005年3月

“人民币升值幅度不会超过5%”,《中国经营报》2005年3月

“改善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3月

“共识很多,问题也很棘手”,《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3月

“选择与思辨—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05年4月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2004/13期

“贫困、增长与平等:中国的经验和挑战”《中国国情国力》2004/8

“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经济研究》(林毅夫、刘明兴)2004/7

“大陆升息也不能使投资降温”《商业周刊》2004/7/12-2004/7/18

“抑制过热是为了防止过冷: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城市经济》2004/7

“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林毅夫、李志赟)《经济研究》 2004年第2期

“制订‘十一五’计划应该考虑的十个战略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1月 总第62期

“入世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农村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 林毅夫,孙希芳《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11-12期

“遵循比较优势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林毅夫,刘培林《经济要参》 2003/74期

“关于江苏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意见”《宏观经济观察》2003年9月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和教育”《中国教育国际论坛》第二期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4期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4期,2003年7月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2期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3期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战略与管理》2003年1期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1期

“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经济学季刊》(林毅夫、刘培林),第2卷第2期,2003年1月

“自生能力、经济转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如何发展中小银行”《财经》2002年11月5日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登高望远,一以贯之” 《学术月刊》2002年10月

“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未来”《学术月刊》2002年10月

“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中外管理导报》2002/8

“祭父文”《台声》2002/7

“评论《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7期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消除贫困也要发挥比较优势”《瞭望》2002/4/8

“中国后发制人-林毅夫教授谈金融”《银行家》2002/3

“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经济学季刊》2002年1卷1期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 《经济学季刊》2002年1卷2期

“自生能力与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经济社会比较》2002/2

“再论二板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改革》2002/2

“加入wto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1/9

“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 《经济研究》2001/9

“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国际贸易》2001/9

“二板市场发展前景”《资本市场》2001/8

“新经济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中国国情国力》2001第5期

“谁来关心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文摘》2001第5期

“国有资本市场化”《资本市场》2001第5期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第4期

“民营银行势在必行”《财经界》2001第4期

“国有投资公司参与债转股进程的必要性和设想”《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1第11期

“新经济为传统产业提供发展平台”《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4月9日

“新世纪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经济时刊》2001第3期

“金融市场发展模式”《资本市场》2001第3期

“新世纪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中国改革》2001第3期

“以加入wto为契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世界》2001第2期

“迎接入世,制造业需扬长避短”《瞭望》2001年2月29日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第1期

“全球化和生物技术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1第1期

“亚洲金融危机再回首”《中国物资流通》2001第1期

《中国经济学1999》执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通货紧缩为何与经济增长并存”《社会科学战线》2000/6,双月刊

“金融一体化和亚洲金融危机”《远东经济画报》2000第12期

“两岸经济发展和农业合作”《台声》200012月12日

“信息产业发展与比较优势原则”《特区与港澳经济》2000第12期

“199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述评”《经济研究》2000第11期

“论二板市场在我国发展的前景”《中国软科学》2000第11期

“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部门的影响”《农经纵横》2000第10期

“wto与大陆经济”《中国事务》第二期

“价格联盟应制止”《半月谈》2000年第14期

“比较优势运用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上海经济研究》2000第9期

“自生能力、政策性负担、责任归属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第4期

“国有股上市流通前景”《资本市场》2000第8期

“价格联盟应制止”《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7月21日

“价格联盟应制止”《人民日报》2000年7月17日

“我说可持续发展”《读书》2000第7期

“两岸统一与台湾经济腾飞”《台声》2000第7期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农业经济问题》2000第7期

“究深探微,格物致和—评《中国工业改革—过去的成绩和未来的前景》”,

《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心企业融资难题”,《新经济》2000年第6期;

“信息产业发展与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6期;

“从经济源头理解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信息》2000年第6期;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信息产业”,《经济日报》2000年5月16日;

“网络经济有规模才有效益”,《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5月8日;

“中小银行事关金融体制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0第8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挑战与机遇”,《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5-6期;

“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改革内参》2000年8期,4月版;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五点建议”,《中国改革报》2000年4月19日;

“进一步开放台商投资,加快祖国统一进程”,《台声杂志》2000年第4期;

“应该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来”,《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4期;

“发展中小银行服务中心企业”,《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4月17日;

“林毅夫纵谈新农村运动”《中国农村》2000年第4期;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原因与治理”,《求是》内部文稿2000年第8期;

“债转股与国企改革”,《资本市场》2000年第4期;

“中国该如何发展信息产业”,《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4月4日;

“怀念舒尔茨教授”,《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3月10日;

“台商投资可再放宽”,《文汇报》2000年3月8日;

“经济学家眼中的‘债转股’”,《经济日报》2000年3月6日;

“当前通货紧缩成因及治理”,《经济管理文摘》2000第2期;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资本市场》2000年第2期;

“我对人民币贬值的看法”,《亚洲周刊》2000年1月10-16日;

“改变发展战略,把握千载良机”,《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1月4日;

“比较优势与大陆资讯产业的发展”《中国事务》2000年第一期

“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知识经济与企业家》2000年第1期;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中国经贸导刊》1999第17期;

“应欢迎跨国公司来中国”,《中国改革报》1999年12月1日;

“当前通货紧缩成因及治理”,《财经时报》1999年12月15日;

“小步快走,不断升级”,《经济参考报》理论周刊1999年12月22日;

“来到中国,怎能不去农村?”,《中国企业家》1999年第9月期;

“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经济参考报》1999年11月24日;

“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中国经济信息》,1999年第20期;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选择—建立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国经济信息》,1999年第20期;

“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融资渠道—广信事件案例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五期;

“走出通缩困境的突破口――农村”,《中国经贸画报》1999年第9期;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与蔡昉、李周合作);

“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8月13日;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7月16日;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7月9日;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经济日报》1999年6月28日;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第5期;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还有多大”,《了望》周刊1999年第15期;

“启动农村市场关键在基建”,《经济参考报》1999年1月16日;

“价格自律:抑优扶劣不宜行”,《中国改革》1999年第一期;

“知识经济、比较优势与我国的产业发展”,《国有资产研究》1998年第6期;

“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笔谈——深化市场改革是解决当前农民问题的关键”,《经济研究》1998年 第11期;

“农村改革:突破口怎样再突破”,《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11月3日;

“知识经济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9期;

“改革与发展:东亚经济转型的经验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秋季卷;

“应当立足于比较优势”,《经济日报·理论周刊》1998年9月21日;

“竞争、政策性负担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五期;

“人民币没有必要贬值”,《人民日报·经济周刊》1998年8月10日。

“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8月14日;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启动经济增长”,《经济日报》1998年8月24日;

“中国能养活自己吗?中国能吃的更好吗-对布朗观点的评论”,《经济学消息报》

“再与布朗谈粮食”,《中国改革》1998年8月号;

“21世纪中国能否养活自己?”,《了望》新闻周刊1998年第33期;

“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过去与未来”,《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

“企业并购应慎行”,《人民日报》1998年7月10日;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趋势和成因”,《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和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经济科学》1998年第2期;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选择问题:对批评意见的答复”,《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冬季卷(与蔡昉、李周合作);

“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与蔡昉、李周合作);

“论中国粮食的未来供给与需求关系”,《了望》周刊1996年第35期;

40周年”,《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1995年第5期(与蔡昉、李周合作);

“当前中国农业问题和政策选择”,《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与李周合作);

“粮食单产潜力和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5年第2期;

“中国粮食单产潜力和产量增长前景”,《人民日报》1995年3月10日;

“发展战略选择是改革和发展成功的关键”,《经济科学》1994年第3期,后被《新华文摘》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

“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中华工商时报》1994年4月5日;

“当前中国农村市场经济改革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1月27日;

“1993年粮食市场形势和确保数量、放开价格政策”,《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1月20日;

“转变战略目标是中华巨龙腾飞的关键”,《明报》1994年1月13日;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和防止经营权侵蚀所有权”,《经济导刊》1993年第6期;

“论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与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比较和选择”,《金融研究》1993年第5期;

“改革金融政策和体制,将国民经济置于真实周期之上”,《改革》1993年第2期;

“当前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和出路”,《了望》周刊1993年第10期;

“市场发育的前提:转变政府职能”,《中国农民》1993年第2期;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年冬季卷;

“论股份制与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发育市场:90年代农村改革的主线”,《农业经济问题》1992年第9期;

“通过改革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参考》1992年第5期;

“正确的战略选择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年第1期;

“中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农业经济》1991年春;

“技术选择和中国农业创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0年第2期;

“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与出路”,《中国:改革与发展》1989年第7期;

“中国经济改革合理顺序的思考与突破点的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9年第3期(与蔡昉合作);

“困境和选择:发展战略与中国经济改革”,《经济研究》1989年第3期;

1989年第2期;

“西方农业发展的一般理论综述”,《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11期;

“论粮食政策”,《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

“论外向型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年第4期;

“小农与经济理性”,《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年第3期;

“论制度和制度变迁”,《中国:改革与发展》1988年第4期;

“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论中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参考报》1988年3月8日;

“劳动管理型企业的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中国知识界》1987年冬季卷;

“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利息理论”,《金融研究》1984年第11期;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机制”,《经济研究参考》1982年3月;

“论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2期;

著作

英文专著:
beyond keynes: changwu and lessons from the great recess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the quest for prosperity: how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take off,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development policy, washington, world bank, 2012.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english edition (special topics in chinese econom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chinese edition)
benti and changwu: dialogues on methodology in economics, cengage, 2012 (dialogue with professor lin: on economic methodolog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chinese edi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thought, strategy and viabi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revised and expanded.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ina’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repercuss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seoul: keip,2001 (editors with kyun-tae le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nd state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how did china feed itself in the past? how will china feed itself in the future? second distinguished economist lecture. mexico, d.f.: cimmyt, 1998.
contemporary economic issues, volume 1: regional expereience and system reform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tunis, iea conference volume no. 121), london: macmillan press an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editor).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5

中文专著:
《从西潮到东风》,中信出版社,2012年
《繁荣的求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体与常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经济发展与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与林老师对话-论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与蔡眆合作)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与蔡昉、李周合作),2000年台湾联经出版社中文繁体字版, 2000年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出版社俄文版,2001年韩国白山书店年汉文版,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英文版;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简体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英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年日文版(与蔡昉、李周合作);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与沈明高、周浩合作);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简体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文繁体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英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年日文版,汉城白山书店1996年韩文版,巴黎economic出版社2000年法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年越文版(与蔡昉、李周合作);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