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第一财经:《宋国青:货币政策不能贻误抑制通胀时机》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宏观

【媒体报道】第一财经:《宋国青:货币政策不能贻误抑制通胀时机》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张喆
  对通货膨胀根源的判断,显然是调控政策思路的基础。在昨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第12次报告会上,学者对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源表达了不同看法。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的结构性通胀,而教授宋国青则坚持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推动,并提出唯一并且简单的政策选择是紧缩货币供给。本报整理编发祝宝良、宋国青,以及教授周其仁的观点,是为本期“辩论与声音”。  除非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货币政策应当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单一目标,明确放弃在通货膨胀目标和其他目标之间的权衡

  “我的意见,不要考虑别的,就是从货币政策上把通货膨胀打下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仍然坚持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经典教义,即认为当前的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宋国青表示,在细节上留有补充余地的条件下,中国的货币数据强烈支持“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的看法。不排除需求弹性小的猪肉短缺和雪灾等对通货膨胀的贡献,但这对去年以来的通货膨胀贡献不大。

  他认为,从预测角度说,用货币供应量来衡量通胀是很有效的,更早的时候可以推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简单地说,就是钱多了,通货膨胀就上去了。”

  未计入m2的货币迅猛增长

  宋国青得出中国货币数据强烈支持“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的看法,是他基于对中国货币数据的独特认识。他指出,目前货币度量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指标看不清楚。如果不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而是考虑更宽口径的货币统计,中国的货币增长更为迅速。

  宋国青指出,中国央行公布的“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数据自2006年1月份以来迅猛增长,其中包括计入m2的部分,即股市的客户保证金。这一项在2006年1月份为1620亿元,到2007年11月增长到22138亿元,22个月增加了12.7倍,2007年11月比上年同月增长了2.36倍。“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中未计入m2的部分,则在22个月中从1.04万亿元增长到2.30万亿元,2007年11月比上年同月增长了84.5%(m2增长18.5%)。

  “这部分货币应包括在一个更广义的货币中,这样更广义货币的增长率就大幅度高于m2的增长率。”宋国青指出,从实际表现来看,“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在目前大部分是与股市资金密切相关的货币,自股市行情于2005年底展开以来急剧增加,但未来的同比增长率会逐步下降,而m2的同比增长率将相对上升。

  另一方面,宋国青称,银行也在通过其他方式扩大额度控制之外的信用。金融机构外汇存贷款差猛烈增加,外汇贷款增加多而企业外汇存款增加较少,表明外汇贷款主要被用于套汇而非用于流动资金。

  宋国青援引数据指出,在2007年9~11月3个月里,贷款增加了5070亿元,其中11月874亿元,而“国内信贷”增加了9814亿元,其中11月3243亿元。两者增量的差别显著增大。这显示出银行有很强的扩大贷款动机,也有增加额度外贷款的相当大余地。

  “总结起来,企业贷款积极性很高,有空子就要钻,二是确实有空子可钻,空间很大。”宋国青警告说,如果在这方面不做一些工作,信贷额度往往会在其他方面创造很多货币。

  要放弃货币政策的多目标

  对于当前的通胀源于成本推动这一说法,宋国青说:“成本的单位仍是货币单位,钱多了,成本就会上涨,这中间就多了一个环节。”在他看来,货币推动与非货币推动(如成本推动)的观点隐含着很不相同的政策主张,从货币推动的逻辑来看,唯一并且简单的选择是紧缩货币供给。

  他提醒说,从国外和中国的经验看,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权衡的政策考虑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率节节上升的局面和最后的大波动。从这样的考虑出发,除非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货币政策应当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单一目标,不考虑权衡问题。明确制定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就是放弃在通货膨胀目标和其他目标之间的权衡。

  “目前的最大危险还不是通货膨胀本身,而是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宋国青说。

  尽管在政策建议上强烈主张坚决控制通货膨胀,但从预期的角度考虑,宋国青认为,可能出现“缓紧缩”的政策选择,导致通货膨胀持续较长甚至很长时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今年经济增长率仍然不会很低,同时通货膨胀率也明显上升。

  宋国青认为,即使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今年出口行业出现下滑,也不应松动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0年到2003年期间,出口下滑导致国内产出下降,银行惜贷,通胀也相应受到抑制,通缩加剧。不过他认为,去年以来,尽管出口在下降,但是国内生产和通胀仍在加剧。

  “今年这种情况,国际上除非闹出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中国需要考虑是否结束紧缩政策,其他的情况都不用考虑,国内该干啥干啥。到了出口真的很不好了,通胀下降到紧缩的时候,才考虑把从紧改为适度从紧。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现在改变,会贻误抑制通货膨胀的时机。”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