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变迁和发展-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战略

中美关系的变迁和发展- 2010级emba美国l行前课


相关附件:
  • 朗润园
  •  

    文/ 冷书杰 

    4月21日晚,受bimba2010级emba班的邀请,前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马振刚先生做客朗润园万众楼,为广大同学和校友们梳理了中美建交三十余年来,两国关系经历的艰辛与坎坷。作为这段历程的见证人,马大使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中美关系的变迁与发展的理解与看法。bimba院长杨壮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马大使开场的第一句话就奠定了整场讲座的基调。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观察,中美关系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中美两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两国货物贸易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四十。由此可见,两国关系对于世界经济发展以及总体格局有极大的重要性。”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以说,两国间的外交史就是一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 

    风雨兼程外交路

    在马振刚大使看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作两国关系“坚冰期”,尚未建立任何关系,自新中国成立始,持续了约二十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完屋子再请客”等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政策。美国则对中国实行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安全上包抄的政策。两国还打了“一场半”的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这期间,中美两国间唯一的来往就是上百场大使级谈判,但收效甚微。“这种谈判陆陆续续进行了15年,共谈了136次,其后谈判中断。主要原因是,谈判没有涉及到实际问题。”马大使谈道。

    转机出现在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这一阶段也被称作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发展阶段,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中美两国开始接触,是缘于双方对国际格局和自身安全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国方面积极寻找机会与中国接触,中国也推出‘乒乓’外交以寻找突破口。双方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实现了中美两国跨太平洋握手。”马大使说。1978年12月中美建交谈判成功,双方在涉及台湾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于1979年1月正式建交。在马大使看来,这一阶段的两国关系具有共同的战略意义,结束了历史问题,但是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尤其是性能和数量上,谈判没有取得进展。而这一问题,也成为迄今为止中美关系中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中美关系的第三阶段,也被称作“最艰苦的阶段”,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国家的剧烈动荡,也冲击了中国,并引发了“天安门事件”。这直接导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带领西方世界对中国进行制裁。“当时在驻美使馆工作,冷眼是家常便饭。”马大使回忆道,“但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两国间并没有完全断绝外交关系。”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邓小平提出了‘一揽子’解决中美问题的建议。在这期间,老布什和邓小平频繁书信,‘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双方在政治战略,以及“最惠国待遇”等经济问题上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为下一阶段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马大使说。

    从1993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即中美关系的第四阶段,美国每一次大选年都是中美关系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中国成为了美国两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马大使坦言。所幸的的是,双方在一些关键的、攸关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上没有出现太大的分歧。其中既有国际局势的推动,也有中国实力不断增强的因素。1991年,在美国的智库中曾经开展了一场有关中美关系的大辩论。讨论的结论是,两国仍然要合作,并提出了对华“借助与遏制”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在克林顿总统任期内,中美两国实现了继尼克松访华后的领导人首次会晤,并首次提出了“战略伙伴关系”的概念。小布什总统就任期间,双方关系虽然因中美撞击事件、对台军售等敏感问题一度降到冰点,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国际战略的改变,中美再次恢复密切交往。现任总统奥巴马继承了小布什总统的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政策,并提出了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机制。

    “纵观中美关系三十多年的起起伏伏,核心是双方的共同利益。”两国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两国间的贸易额在2011年达到了四千多个亿,比1979年中美建交时增长了约180倍),但是,在涉及军事和网络安全的战略互信上,有关汇率和知识产权的经贸问题上,对“中国模式”的解读上仍然存在着分歧。“中美关系的突出特点是两面性,合作与斗争并存。”马大使总结道。 

    新的历史调整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调整期。在马大使看来,其中主要有三种主要的变化。第一,是全球化使各国联系日益紧密,“零和游戏”在大国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少。其次,一些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如国家安全、环境保护、核武器、自然灾害等要求各国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多边伙伴关系。第三是国际力量对比的显著变化。以金砖四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促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地图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力量对比的转变。自冷战以来,美国受到了“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金融危机三重打击,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这些使得两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步地缩小。

    “这是一场‘新兴大国’和‘传统大国’的竞赛。”马大使说。他认为,中国赶超美国这一过程主要受到三股思潮的影响:冷战思维、霸权思维、利益思维。“因此,中美两国需要另辟蹊径,打破传统藩篱,加强互信,成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这是美好的愿景,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首先,我们必须继续壮大自己的力量。毕竟利益是永远的。而维护利益,靠的是力量。” 

    杨壮教授对马振刚大使的演讲进行了点评,并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礼品以表谢意。他认为,这两次美国之行行前课为即将赴美学习的2010级emba同学补充了美国宪政体制和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更深入地考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振刚,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先后在英国伊林技术学院、伦敦经济学院进修。1967年进入外交部,曾在驻南斯拉夫使馆、驻温哥华总领馆、驻美使馆工作。历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国务院外办副主任、驻英大使等职,现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