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2016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互联网时代的颠覆与坚守”报告会。本期简报报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的发言内容。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的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我个人最初接触互联网金融大概是在三年前。2013年夏天,我刚回到国发院,应邀帮助北大金融校友会组织一场内部讨论,题目就是互联网金融。一开始预计有20个人参加,结果来了100多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去年我们在北大成立了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此后开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还谈不上真正的了解,毕竟互联网金融还在发展过程中,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和分析框架也在演变过程中。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是,对互联网金融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正面的评价就是,互联网金融会颠覆传统金融,未来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时代。现在的确可以看到一些苗头,很多银行都在越来越多的运用互联网工具。负面的评价就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之所以能发展无非就是监管套利,比如曾经红红火火的p2p很多到最后瞬间消失。有人借用美联储前主席的话说,多年以来看到的唯一有价值的金融创新就是atm机器,很多金融创新都消失了,有的金融创新还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比如美国次贷危机。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作为学者对这个行业的观察和感受。
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大国
对于互联网金融,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中国人喜欢说互联网金融,国外更多称之为数字金融,还有一些人用“金融科技”这个词。
互联网金融不是最早从中国产生的,但发展到今天,中国公司在世界互联网金融行业里头所占的主导地位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把全球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排名,可以发现前五位里面有四个都是中国的公司。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金融领域都已经涌现出来一些有一定影响力、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公司。比如网上支付领域有支付宝、微信支付,网上贷款领域有蚂蚁微贷、微众银行,p2p领域有陆金所,众筹领域有天使汇,财富管理领域有余额宝,征信领域有芝麻信用。中国互联网金融不论是规模还是增速在全球范围来看都是领先的。
由此引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会比较发达;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是否有可能继续引领全球潮流。根据哈佛大学教授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产品研发出来之后就试生产,然后等到技术成熟以后就开始规模化生产,最后慢慢开始衰落退出。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都是在发达国家,等到后来技术非常成熟的时候,生产过程会迁移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联网金融有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引领世界潮流机会。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编制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每个月更新一次。根据这个指数,从2014年1月份到现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基本上保持每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具体来看成熟业务增长速度相对慢一些,新业务增长速度快一些。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有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地区性差异非常大。互联网金融比较发达的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较低。我们发现,一个城市的互联网金融发达程度和这个城市与杭州的距离呈反比,也就是离杭州越远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越低。从用户年龄构成来看,年轻人是互联网金融的增长主力。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比较发达的三个原因
(1)传统金融部门有明显的缺陷。过去中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就叫中国人民银行。因为那时候搞计划经济,什么事情都有中央计划,不需要金融中介。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开始建立各种金融机构。到了今天,中国的金融机构无论是机构的数量还是资产的规模,在全世界来看都是发展程度非常高了,但还有明显的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相比之下,在很多国家,资本市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直接导致了很多人讨论的高杠杆问题,因为绝大多数融资都是通过负债的形式出现的。如果通过股权市场融资,就不会增加杠杆。
第二,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比较多。这包括对利率的干预,对汇率的干预,对信贷配置的干预,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干预。因此面临一个市场机制如何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当中发挥作用的问题。
第三,金融服务存在不足。比如经常可以听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据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在8.8亿人当中,只有3.8亿人曾经获得过信贷,也就是说有5亿人没有获得过贷款。中国的m2/gdp之比在全世界都是很高的,有很多钱,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企业和个人借不到钱?可见,至少对于部分客户来说,对于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来说,金融服务明显不足。这是传统金融体系留下的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个空白需要用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务来满足。过去有民间借贷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后来是影子银行,现在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满足了传统金融体系下不能满足的需求,所以能够发展起来。
(2)数字技术发展创造条件。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为什么现在互联网金融就发展起来了?这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惊人。20年前很少人有手机,十年前很少人有智能手机,现在几乎人手一个智能手机。这为金融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做金融最难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获客存在很大困难。互联网把这个问题克服了,微信、微博都有海量用户,有助于降低获客成本。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很多网上贷款公司根本不跟客户见面,而是用数据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然后做出判断。相比之下,传统金融机构在做金融交易之前必须要做尽职调查,成本比较高。
(3)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相对来说比较宽容。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最早应该是从2004年支付宝上线的时候开始的,如今已经十几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监管,到2015年7月的时候十部委才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07年有了第一家p2p平台,2015年12月底银监会才公布了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年8月公布暂行办法。在这段期间里,尽管不能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政策灵活度确实很大。我们今天很难解释为什么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相对比较宽松,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互联网金融是全新的事物,监管者不知道怎么监管才合适。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监管者可能看到了传统金融体系对于服务中小企业、中低收入群体不是最有效的,而互联网金融有望弥补一部分空缺,所以允许互联网金融取得一定的发展。探讨原因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只有管这个事的人才知道。我们从外部只能观察到中国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没有把互联网金融公司一下子全部卡死,给了他们生存发展的机会。
三、互联网金融的普惠优势
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目前来看更多的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互补关系的体现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普惠优势。互联网金最有潜力做出贡献的地方就是发展普惠金融。中小企业、低收入群体没有获得很好的服务,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但在中国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原因之一是中国利率体系不灵活,不能随便提高利率,面向高风险客户的业务难以获得足够的补偿。原因之二是中国没有很好的征信系统。如果每家金融机构都要单独做,成本就会很高。原因之三是国有银行倾向于服务国有大型企业,而不是民营为主的中小微企业。
普惠金融这个词是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的时候提出来,在那以后我们国内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政府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后来还建立了一万多家的小额信贷公司,政策性银行也做了很多工作。
客观来看,这些政策确实有效果,但不是特别理想。比如这几年监管部门一直在推“三个不低于”的政策,要求每一家商业银行每年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例必须上升,不能下降。最后的结果是这个比例上升了,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普惠金融有两条比较重要的原则,第一条原则就是机会均等,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第二条原则就是要商业可持续。普惠金融不是政府补贴,也不是慈善资助,需要立足于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有的银行擅长服务小微企业,有的银行不一定擅长。有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已经很高,有的银行则比较低。如果一刀切的要求小微企业贷款比例只升不降,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总之,如果行政手段比较多,发展普惠金融的效果会打折扣。
互联网金融用数字技术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可能性。金融领域有二八法则,传统金融体系只服务最好的20%的客户。如今互联网金融可以服务剩下的80%的客户,而且仍然有利可图。下面分析两个互联网金融领域,看看互联网金融是如何运用技术优势、做到普惠的。第一个是网络支付,第二个是网络借贷。
网络支付方面,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都有海量客户。支付宝有8亿用户,微信支付有4亿用户。技术进步还使得服务成本降得很低。原来传统银行在提供支付服务时要向商家收3%的手续费,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只要0.1%的手续费,所以商家都愿意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即便在日本也有很多商家使用。这种普惠特性是传统金融机构很难比拟的,让生活和经济活动变得很方便。
网络借贷使得过去很多不能获得贷款的客户获得了贷款。不论是腾讯的微粒贷还是阿里的蚂蚁微贷,都是在一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贷款申请的审批,而且到目前为止不良率还不是很高。尽管这个模式还是需要不断的验证,经历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考验,但确实起到了普惠作用。现在只要有一个手机,只要平时在用,就有可能获得贷款。这和过去是不太一样的。过去很多人都没有银行账号,更不用说到银行贷款了。互联网金融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改善。
我们做的第二个指数是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年更新一次,从2011年开始。我们计算了全国的指数、分省的指数、分地级市的指数以及1754个县的指数。这个指数由三个方面的分指数构成:覆盖范围、使用深度、数字支持。如果把各个省的每年数据都画在一条线上,可以得到两个很重要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速度很快。2011年全国的平均水平是40,2015年就到了220。第二个结论是,尽管每个省都在发展,但不同省之间的差距在缩小。通过把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跟人均社会融资总量做比较,可以发现各省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差异要低于人均社会融资总量的差异(也就是传统金融在各个省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普惠金融想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做的第三个指数是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这个情绪指数有两个分指数,第一个是关注度指数,第二个是情感指数。根据关注度指数,公众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程度一直在上升,但在p2p平台问题爆发后关注度就下降了。我们知道关注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有可能是正面的关注,也可能是负面的关注。根据情感指数吗,可以看到波动很明显,最近开始回到中性了。情绪指数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指数。大家以后如果要做互联网金融行业,我强烈建议经常看看这个指数。它能告诉你现在大众对什么样的问题比较关心,对什么事情正面评价比较多或负面评价比较多,这会影响业务的推出。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确展现了很多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也不要对互联网金融抱有过高的期待。大家经常说,只要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但是风过去了以后呢?是继续飞还是掉下来?这是值得关注的。
互联网金融面临很多问题。第一,还不够普惠。除了支付以外,其它很多领域要获得金融服务并不容易,融资成本还很高。第二,数字技术应用需要改善。有的公司要么没有大数据,要么不会分析,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数字安全也有很多明显的隐患。第三,监管要么不设门槛(个体网络借贷领域)、要么不发新牌照(第三方支付和智能投顾领域)。第四,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风险高发区。40%的p2p平台都是问题平台,在支付、众筹和投资管理等领域也有挪用资金、虚假标的的现象。过去大家都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忽然一下子变得没意思。最后就是现在还是缺乏一套覆盖面比较广、效率比较高的全国征信系统,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覆盖率尤其低。
在这样情况下,监管可能需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完全不管是不对的。金融交易在经济活动中最需要监管,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很多都是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识别风险和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对比较低,更加需要监管。但这并不是说以后把大家都管死,我们还是要在创新和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监管方面的具体建议如下。第一,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应该在一个框架下监管。第二,现在这种央行管网上支付、银监会管网上借贷、证监会管网上基金销售的方式不是最佳的,互联网金融里面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需要进行统一的监管。第三,当混业经营成为常态以后,很难按机构来监管,需要按照功能进行监管。现在讲究穿透式管理,这很重要。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报告钱最后去了什么地方。第四,信息中介需要设立门槛。现在p2p的设立不要门槛,并把额度压得很低。如果把额度压得太低的话,最终能不能起到帮助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作用,我觉得值得进一步考虑。最后,信息安全需要加强保护,同时信息系统应该是相对开放的。不能因为要保护信息安全,大家都把数据卡在自己手里。如果信息安全保护的结果是没有大数据了,那互联网金融也就做不下去了。
(唐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