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我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张维迎

张维迎:我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


相关附件:
  • baec77a
  •   2016年8月19日,张维迎教授在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营销首脑风暴上发表《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主题演讲。此次营销峰会由中国市场学会、搜狐汽车、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联合主办。以下为张维迎的现场演讲摘录,由《汽车商业评论》记者葛帮宁整理,本文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

    张

     

      张维迎:

      企业家的套利与创新

      我没定义过企业家。优秀的人一定具有一些企业家素质。企业家做的事,概括起来,一是套利,二是创新。

      人类由于无知犯错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浪费。本来能卖高价却卖了低价,有些低价能买到却出了高价,经济学家叫不均衡。企业家的基本功能,一是发现不均衡,二是创造不均衡。这两个功能经常混合在一起。

      你有本事有商业嗅觉就可以发现这种不平衡,抓住机会,就可以挣钱,这就是套利。套利分三种:跨市场套利、跨时间套利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的套利。

      打个比方,有人5块钱愿意卖,有人愿意10块钱买。你有本事发现,愿意10块钱买和愿意5块钱卖的人。5块钱愿意卖的人,你给他6块钱他就高兴,这就是跨市场套利。

      创新是什么?打破旧的均衡,建立新的均衡。传统电脑饱和了,苹果公司生产ipad打破传统电脑赚钱了。同样,传统汽车饱和了,出现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汽车等等,这些创新就是打破原来格局。

      柳传志开始做联想是套利,香港一台电脑万把块钱,北京一台电脑三四万块钱,他搞一个公司从香港买电脑到北京卖。任何模仿套利都包含一定程度的创新,后来他搞了联想汉卡,从模仿到创新。

      套利有不同方式。套利的企业家从古到今都有,而过去200多年的发展来自创新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就是不断推出新产品,或者使原来的产品成本不断降低。200年前,人们能够消费的产品是10的2~3次方,现在是10的8~10次方,10的8~10次方是多少?就像不识字的农民无法想象一个亿是多少一样。

      熊彼得定义的创新是创造性破坏。创造性破坏带来毁灭,实现新的组合。汽车出现毁了马车,电脑出现毁了用户。新能源汽车或者无人驾驶车是创造性破坏,也许未来20年后,现在这些传统汽车就要被替代掉。

      但大量创新不是革命性创新,而是改良性创新,原来产品不断改进,西方80%科研经费都用于产品改良,20%用于新的大的革命性创新。

      在我看来,汽车行业100多年没有大幅创新,内燃发动机没什么变化,谈不上革命性变化,都是产品改良。现在到了革命性创新时代,跟过去那些某方面的改变完全不一样,你们应该比我更有判断力。

      大部分革命性创新一出现可能会毁掉一个行业,也可能创造新的行业。人类历史上大的创新有哪些?蒸汽机、电、内燃机、计算机、互联网等。我们看到互联网、计算机改变了所有行业,甚至连开会方式都改变了。这种创新非常非常重要。

      一个创新能不能成功,要看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有弱点,千万不要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明明知道买了以后会后悔,还要卖给他,这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很多人一说创新,就做市场调研消费者需要什么,其实大部分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企业去想象。

      就像装修一套房子,你要装修成什么,这个房子应该什么样,给几套方案。按客户要求选择,客户是不懂的。乔布斯不需要搞市场调研,他对人性的理解最透彻。任何重大创新产品无法搞市场调研,因为过去没有这些产品。微信出来搞市场调研,怎么预测,不可能。

      我们需要创新型企业家

      现在套利空间越来越小,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成功,主要靠创新,创造新的市场。为什么套利空间越来越小?因为市场接近均衡,模仿空间也越来越小。一种说法是,我们30年走过西方200多年的道路。我们比他们伟大吗?不是。我们拿人家的东西过来,这是一个套利,国际市场的套利。

      桑塔纳在德国1970年代淘汰,1980年代、1990年代开始卖到中国,当时买辆桑塔纳,内蒙古人拿羊毛才能换到桑塔纳,辽宁人拿钢材才能换到桑塔纳,陕西人拿不出好东西,也换不到桑塔纳,就这么紧俏。

      美国开始起飞时,只有一个国家能模仿学习,那就是英国,英国的蒸汽机、火车和纺织业。日本起步时,学美国、德国和法国。我们中国站起来,还可以学日本和韩国,我们可以学习的国家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成长快不奇怪。

      模仿套利的空间有些很大,但很难知道,中国模仿消费品很容易,但模仿生产消费品的技术很难。现在可以模仿生产模具,但生产模具的机器我们仍不能模仿,别人也不会让我们买,技术需要很长时间。

      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低成本优势消失,人的勤劳程度也在下降。20年前开营销峰会没这么豪华,现在豪华多了,这都是成本。过去环境污染没成本,随便排水排气,现在要花成本。再加上国际市场的变化,未来靠套利型企业家不行,我们需要创新型企业家。

      创新型企业家的素质包括,在不确定的世界预测未来;对盈利机会的警觉;承担风险的勇气;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坚定的信心。

      企业家精神来源于制度。计划经济时代套利型企业家几乎没有,现在经济自由了,但能不能创造出真正有创新力的企业家,能不能形成支持企业成长的创新,也还有疑问。

      套利和创新对制度的敏感度不同。套利是什么,就是一开始很赚钱。柳传志一开始卖电脑很赚钱,但随着你赚钱,别人也开始模仿你套利,赚钱越来越难,最后就不赚钱。创新是什么?创新是一开始要亏损,大部分创新10年、20年不赚钱。

      小创新没那么费劲,可能一两年内就赚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自愿搞创新。创新不作为当年盈利当年考核指标,创新就花钱。两个周期一对比,本身给我们提出很多问题。套利是短期生意,最快的套利是在电脑上几秒钟套利搞金融交易。有多少创新几个晚上就出来?没有。3年、5年、8年、10年都很正常。

      从套利转向创新将对体制提出挑战。中国能不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比如国有部门太强大,政府管得太多,金融不自由,私有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政治体制也需要改革,比如权力没有关在笼子里,以及寻租和腐败等。不要以为只要维持原来体制,我们就可以完成转变,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产业政策一定会失败

      产业政策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失败的案例则比比皆是,看看2009年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前一段光伏产业的教训,以及下一步的汽车新能源政策。尽管如此,也没有阻止产业政策的不断推行。

      为什么产业政策一定会失败?两个原因。一是认知能力的限制,二是激励机制扭曲,其中,认知能力的限制比激励机制更根本。

      创新和新产业都不可预见。拥护产业政策的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技术进步和新产业可以预见,因而可以计划,但这个假设完全错误。新产业总是来自创新,历史也证明了创新和新产业的不可预见,人们对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分析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30年前有谁预见到今天的主导产业会是互联网,会是新能源,会是生物制药?

      为什么创新不可预见?创新最根本特点是,过程充满众多不确定性,这和科学上的发现非常类似。创新也没有统计规律可循,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预见求索的结果,并预先制定一条通往特定目标的路径。我们既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道理在哪里,只能在不断修正错误中前行。

      对创新的判断很难。政府官员有没有这个判断能力?没有。专家呢?专家靠不住。把73个人召集到一起投票,如果72票反对,那肯定就否了。创新不可以投票。什么叫创新?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可能的事情才是创新。

      创新很多靠感觉软知识。企业家各显神通,每家都去试,最后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就变成了今天的产业,经济就增长了。如果靠政府去做会怎样?1990年美国政府成立一个软件公司,那比尔·盖茨会怎么样,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了。比尔·盖茨1990年发表公开言论,看好pc不看好互联网,1995年才改变这个观点。

      还有激励机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完全不同,政府官员成功了,得不到什么好处,失败了,可能有责任。而企业家失败了,自己承担责任,成功了,自己获得好处。所以官员考虑最多的是回避个人责任,而不是承担风险。

      回避责任的最好办法,一是决策时“听取专家意见”,二是执行时“按国家政策办”和“跟几”。结果就是,所有被政策列入重点扶植的产业一定会“产能过剩”,不搞砸绝不罢休。上海交大教授花一亿多元弄来假芯片;td-scdma明明是一个失败政策,强迫中国移动拿去试用,三四千亿元投进去,但最后谁承认错误了?

      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企业不知道值不值得做,都是事后诸葛亮总结,这全是错的。比如彩电行业,原来说组装,不行,我们没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就是显象管,所以国家花大量外汇进口显象管生产线,还没投产就报废了。汽车行业我不懂。但我认同一点,让企业去试。无人驾驶有没有前途?不知道,总得有人去试,这就是创新。

      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如果企业家跟着政府的产业政策走,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为了创新,中国企业家需要的是自由和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而不是产业政策的扶植。所以我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政府不应该给任何产业、任何企业吃偏饭。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