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教授与emba、mba在校生和校友共同探讨改革未来的方向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后emba

周其仁教授与emba、mba在校生和校友共同探讨改革未来的方向


相关附件:
  • dsc_8829
  • dsc_8829a

    本次讲座由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bimba院长张黎教授主持。张黎表示,2014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刚刚庆祝完它的二十周岁生日,bimba也走过了十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在最近的《福布斯》中文版“最具价值商学院”排名中斩获佳绩,全日制mba第一,在职mba第二,emba第四(校友满意度第一)。这些成果与校友们的努力、成就密不可分,与创业时代的bimba人密不可分。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bimba力图发挥智库优势,帮助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站在把握国家宏观发展趋势的高度上,具体研究企业的管理问题。此次周其仁老师将与emba、mba在校生和校友共同探讨改革未来的方向。​

    ​周其仁老师的演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  为什么要“全面”改革?​

    第二,  不改革能不能应付?​

    第三,  改革的逻辑是什么?​

     

    dsc_8596a

    ​改革的“半拉子”工程​

    ​之所以提出“全面”改革,是因为周老师通过深入的调研发现,从农用地、建设用地到国企改制与要素市场,从教育卫生文化领域、城市管理,再到财政与国民待遇问题与官场风气、权力腐败,改革在众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同时,仍然在上述领域存在着大量改革不彻底、不完善的现象。​

    多年的土地流转问题调研,让周其仁对中国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于农用地,虽然我们的土地立法、制度,一直在变化和改善之中,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农村人口变化之后,农用地要不要调整?这个重要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在建设用地的问题上,由于宅基地只能被政府征用,无法实现所有权的流转,土地财政为政府和城市带来利益的同时,农民却收获甚少,这导致了频仍的社会矛盾。​

    当把目光从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转移到城市里的国企改制问题上,周老师再次表达了他的担忧。让不盈利的国有企业破产,是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盈利的国有企业,其利益该如何分配?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大股东,是否应该分得红利?分多少?还是国企的全部盈利都只能进行再投资?改革在这个问题上停滞了,但现实没有停滞,竞争没有停滞,雨后春笋般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市场仍然虎视眈眈,亟待国有企业尽快理顺内部机制。​

    当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之际,金融市场作为经济的造血机制,本应同步发展。然而,现实却是行政管制太细,导致金融市场的功能退化。当利率市场高度控制在行政手里,大型企业获得融资并不难,而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则成为其发展瓶颈。周老师指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推进直接融资,但目前融资市场的主体仍是银行,股市的不发达导致太多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造成过去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

    从经济改革中抽离出来,再移步到教育、卫生、文化领域,改革的半拉子工程仍让人倍感焦虑。教育作为知识生产部门,虽然政府已提出要去行政化,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高校是否有动力去执行?如何执行?一时之间都难以回答。在卫生领域,由于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医生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导致了医疗资源供给的实质性短缺。近年来的医患矛盾,背后都有市场规律在起作用,而违背规律的任何改革措施都将难以有效执行。​

    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周其仁老师一直关注的课题。据周老师观察,我们当前对城市的管理仍停留在农业文明的水平上,经济已经飞速发展的城市,其行政级别没有相应提高;而有些逐渐衰落的城镇,原来较高的行政级别还在。行政级别与城市发展的不匹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这一环节,周老师还提及了国民待遇地方化、中央政府在地方缺乏行政能力的问题,以及反腐行动凸显的权力监督问题。这些问题都把中国的全面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不改革行不行?​

    纵观历朝历代的改革,往往在推进的过程中虽然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也令改革举步维艰。那么,今天的中国,不改革行不行?我们的社会可否避免改革的阵痛?​

    周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改革开弓已没有回头箭。首先,他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十根手指摁一只跳蚤易,一根手指摁十只跳蚤难。当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完善目前的半拉子工程,我们还能游刃有余;当更多的问题凸显时,我们只能越来越疲于应付,而收效甚微。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的主流人口,即劳动就业和消费的主力军,已经是八零后、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他们的参照系已不同,三十年改革成果对他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他们期待更好的社会。​

    最后,作为经济学家,周老师更是看到了不改革的“机会损失”,而这往往是无形的。改革将给中国带来很大的福利改进,“我们应该有很大的一块所得,拿不到是我们对不起这个国家”。​

    改革的逻辑​

    在2013年9月,周其仁老师推出了新著《改革的逻辑》,其中对中国改革的肇始发端与历程亦多有观察、分析和描述。三十年来,经济创新往往先在底层涌动,然后再冲破制度阻碍,最后得到上层认可。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来提出的“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周老师的看法是:顶层设计不要太多,但要更为明确和持久;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底层寻找规律;同时底层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办法,上层能否将其纳入政策和法律框架?​

    此外,周老师坦言,改革还涉及到如何把身处法外的老百姓纳入到法律框架之内。“为什么不受法律认可的黑车能提供出租车无法提供的服务?”周老师举例道。改革要冲破既得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冲破固有的思想观念,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才能推动“外乡人在本地参加考试”等涉及歧视的改革。​

    相比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中国一直是渐进式改革。但时至今日,有些“试点”改革甚至成为了某些不改革的借口。周老师运用人类学会直立行走的比喻,来说明改革呼唤大胆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改革需要更为深入、更有力度地推进。​

    最后,针对冒雨前来听讲座的mba、emba同学及校友,周老师勉励大家不要仅仅停留在成为改革的思想者与旁观者,最重要的还是要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改革不是一两个人能够设计和实现的,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需要改革的地方还很多;因此,企业家“能参与的就参与一把。无论是国企的改革,无论是要素市场,无论是城乡统筹,土地市场一体化,包括权利观念,包括参与到这个国家立法改革和修法改革这个过程中,我的看法是在这些领域,至少我们的做事情的学员,包括在各个部门工作过的,应该是有一个很大的舞台。”​

    演讲结束后,周老师还就学员们关于城市土地、政治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领域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dsc_8635

    文:张彤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