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人类的“最适生存情境”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双学位

汪丁丁:人类的“最适生存情境”


相关附件:
  • 29144676-5
  • 【财新网】(专栏作家 汪丁丁)在结束《思想史基本问题》这本小册子之前,我要重复介绍我在第二章里介绍过的“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在讨论海勒女士的“双重历史性”观念时,我要求参加2015年杭州“湖畔阁丁丁讲堂”的emba学员们想象,地球上存活的人类,有全部可能的基因型的集合,绘制每一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简称“表型”)的分布密度曲线——这一分布曲线的峰值(如果有的话)对应于这一基因型在各种生存情境里发生的“最适表型”。由于观察能力的限制,表型分布峰值对应的最适表型可包含在不同情境里生存的同一表型。然后,绘制全部基因型的最适表型所对应的生存情境的分布密度曲线——这一曲线的峰值(如果有的话)对应于地球上存活的人类的“最适生存情境”。

    注意:不同的基因型可以有同一表型,并且最适表型可包含不同情境里生存的同一表型,所以在最适生存情境里存活的人类可以有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表型。人的基因型在千差万别的生存情境里表达为千差万别的表型,双重历史性的意思是“双重偶然”:

    首先,基因型的任一特定的表型(个体生命),它在这一基因型的表型分布密度曲线上是否属于峰值(最适表型),这是偶然的。

    其次,先天的生命种子不知道自己将“投生”于什么样的生存情境。也就是说,在上述另一条分布密度曲线上,这颗生命种子的生存情境是否属于“最适生存情境”,这是偶然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双重历史性在于,在出生之前我们每一个人已有了“双重偶然”的历史性,不论我们在上述两条曲线上的位置是“匹配的”还是“错配的”。

    所谓“幸运”,其实是一个人的双重偶然的历史性,在冥冥之中决定了的匹配而不是错配的程度。记住,幸运是一个连续谱系,人的命运分布在“最幸运”和“最不幸”之间。我写作《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主旨是提醒那些幸运的人,他们有先天必须承担的使命,就是改造社会以使更多的人的命运更接近“最幸运”这一端或更远离“最不幸”这一端。假如他们漠视自己的先天使命,则人类之为物种,或迟或早,就会消亡。

    未来思想的基本功能,我认为,是监督和指导“最适生存情境”向着更高级的文明转型(我在《新政治经济学讲义》里提供了“更高级文明”的定义)。因为,迄今为止的全部演化,不必是向着更高级文明的转型。甚至很容易想象人类社会演化的这样一种可能性:最适生存情境的峰值越来越平坦,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表型能够适应生存情境,但是这些表型的品质却越来越低贱,它们之所以越来越适应生存情境是因为它们越来越粗糙。经济学家或社会科学家不会试图改变自然演化的趋势,因为,以柏拉图为典范,这是政治哲学家的任务。

    几天前,我写信给一位老朋友,希望宽慰他。这封短信,可成为这本小册子的结语:……我原本想象着,这是你的“新生日”,因为你以往两年经历的“重大转折”。我自己的新生日,大约是1996年,那时,我在香港大学的永久教职申请,未获通过。那次转折,让我从香港大学完全转移到北京大学,生活方式也必须随着收入的急剧降低而急剧改变。我的幸运,就我的全部人生而言,在于我的“小李”始终照料和鼓励我前行。环顾周围的朋友,我自认这是我的最大幸运。但是我与你一样,前不久刚刚经历了第二次重大转折,那就是去年的正式退休,我只在退休之后的一年里,才逐渐意识到我似乎不再被社会需要。这是一个非常功利化的社会,人们的视野非常短浅,所以,我必须习惯淡出社会舞台的生活。然后,我从“返聘教授”的角色里感悟到新的生命意义。因为——这是我想与你分享的人生智慧,因为,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在五分钟之内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他只要问自己下列五个问题:1)你是谁?2)你能做什么?3)为谁而做?4)他们是否需要你?5)他们是否因你做的而改变了?……我亲爱的老友,我正是问自己上述五个问题,于是恍然懂得了退休之后我的新生活的意义。我希望你也这样扪心自问,并且我相信你也可以找到这次转折之后你的新生活的意义。

    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都是十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同一群人的后代,这些人获得的最早文明是苏美尔文明,虽然,中国境内的三星堆文明和良渚文明或许与苏美尔文明同样早,但我们对它们所知太少以致只好承认我们也分享了苏美尔基因。苏美尔的传说,所谓“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人类最早的传说。这一史诗的主题已经预言了后来六千多年世界各地人类无法回避的生命主题。简短而言,吉尔伽美什是史诗的主人公,经历了各种尝试之后,他最终意识到这一基本事实——人不可能长生不老。遥望被他遗弃的城市,他恍然懂得:人之所以必须生活,因为他需要帮助他人,而且他人也需要他的帮助。写到此处,我对你的新的生日祝福可以收笔了。六千年的古老传说,与我自己最近二十年的人生感悟,一脉相承。请你也静静地问自己上列的五个问题吧!

    作者为财新传媒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返聘教授。本文为作者《思想史基本问题》一书结束语。

    本文来源:财新网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