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回眸】林益全:飞越海峡 闻道朗润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校友新闻

【bimba回眸】林益全:飞越海峡 闻道朗润


相关附件:
  • rba

  • 题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作用从来都不言而喻。然而,对于三、四十岁从职场重返校园的人来说,两年的emba教育真的能颠覆什么吗?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切只是默默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甚至是内心深处?

    带着这样的思考与疑问,我们走访了在北京大学国发院emba就读了两年、即将毕业的四名学员。他们经历不同,性格迥异,给出的答案也打上了个性的烙印;但透过这些不同,我们更看到了共同之处——内心的“茁壮成长”。

    林益全1_副本

    林益全,度金针资本创始人,华崴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8月开始就读于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emba。

    记:当时是怎么想到是来这里读emba呢?

    林: 基本上我在台湾受过教育,在美国也受过教育,我在台湾大学念过emba。02年到06年基本都在大陆工作,所以那个时段的大陆的状态我比较熟悉,后来我又回到美国,又到台湾,所以想再次了解大陆的状况,因为现在整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嘛,所以就想借助北大国发院的emba来了解中国实际的经济状况,也结交一些朋友。

    记:觉得来这儿之后达到预想的目的了吗?

    林:是的。第一班上的同学跟我以前工作时候认识的朋友就不太一样,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各个当地朋友的状况和条件。在专业知识领域里面,因为我本身是博士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还算熟悉的,但是我也想要了解不同的老师,特别是经济学大师对过去我所理解的经济学, 在诠释上有不同的角度和观念看法。周其仁老师与姚洋老师的课就给我很大的震撼,他讲的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变迁,与制度改革的成本问题。

    来这里看到比较多的是政策面、宏观经济的层面,了解之前提出的“十一五”计划、“十二五”计划到现在的“一带一路”;如果我没有到这里来念书,就比较难理解“一带一路”真正的内容,或者过去“十二五”计划在解读的时候理解就没那么深刻。

    在这里读书了解的东西比较扎实。我有问题就可以直接问老师,比如说我可以问卢锋老师“一带一路”的逻辑架构是怎么推出的。中国经济学家比较宏观,他们看到的东西规模比较大,透过“一带一路”的架构,他们思考的不止是这个时代的竞争,可能是再过二十年、三十年,中国经济可能演变到哪里。这个跟我在台湾看到、在美国看到的就会有比较大的落差,所以从经济学实务上来看,就比较能够理解过去政府政策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政治去做经济发展的平衡考量。

    记:在bimba商学院读书的这两年,你个人有什么样的变化?

    林:因为我就是两边跑,每两个礼拜往返一趟,所以这是很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以前在沃尔玛服务的时候几乎每个礼拜飞,但是这里是很固定地飞,所以我大概会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发生,比如说我可以跟哪些朋友同事见面,念书的时候会有一些活动去参与,培养同学情谊。我在北大的时候会抛开在台湾烦恼的事情,另外一个情景比较像来充电、学习,然后再放电,再回去,所以我尽量把所有事情在起飞前就转换模式了,我所有的作业都在这边写完,在飞机飞回台湾之前把所有事情都结束,开启另外一个模式。

    记:这样不会觉得辛苦吗?

    林:我觉得累难免,怕苦,那你就会苦一辈子,不怕苦的话,去努力的做就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想要的东西。

    记:在这边有什么比较难忘的经历?

    林:我们开学时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去沙漠,让大家熟悉,那段情谊非常难忘。我现在每次回来都还是会跟当时我们那个组的同学一起聚会。因为有那个破冰的过程就会创造一些比较特别的共同回忆,当时我们分南北两个组去一个目的地——因为我们组是第一名到的,所以过程印象深刻。 另一个是去英国的航海经验,这是非常难得的,我在台湾服兵役就是海军陆战队,加上自己对航海很有兴趣,船员选我当船长时,我问了他们希望在航海课程中拿第一,还是每个人想要享受第一次航海经验,让每个人都懂得怎么航海,最后在大家同意下,我们选择了享受航海经验,重视过程,远胜于到达目的地,我相信船员们都永生难忘的。

    林益全:成为航海英雄

    林益全3

    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军官与林益全合影

    记:那有没有在读书期间老师或者同学对你影响比较大的?

    林: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应该是我的家人,因为我老来回飞嘛,我夫人会比较辛苦,我不在她就要照顾小孩。再来我觉得班主任范老师还让我蛮安心的,我刚开始从台湾过来,很多东西不熟悉,很多东西就是问他,比如这个礼拜什么事啦,要不要交作业啦...哈哈,所以很多人叫她“范妈”,她会给我很多正确的讯息,告诉我要怎么怎么样,那学习上除了我本来就在台大上过巫和懋老师的课之外,比较多的像是周其仁老师和刘国恩老师,这两个老师在知识上、逻辑上讲得很清楚,有些老师可能就熟悉他自己的观点或理论,可能就不谈别人的见解,周老师就会谈别的(观点),这个想法会怎么想,就会讲的很清楚,因为我对理论熟悉,对实务有经验,当我听到某个老师只讲某一方面的时候就会觉得,可能不是只有这样一个想法。

    记:你之前读过一年课程,那在这边学习会得到新的东西吗?

    林:我觉得对我来说主要是整理啦,读书很重要的一点是你怎么整理出

    你自己的一套架构,整理出自己的思维逻辑,那对我来说就是整理的过程,来之前我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再来上课后就回去修正一些想法。

    记:能否用三个词来总结下自己的读书生活?

    林:老子《道德经》里面有句话我觉得很有趣,叫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很深刻体会这个过程,对原来东西比较熟悉的人,他就会去实践“知行合一”,有些人就可能若有若无,在上课过程中让我能很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差异。

    对我来讲大概就是“知”跟“行”,就是“知道了就去做,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知道”,大家都上完这些课,但真正知道的人会把他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去执行,去体现。我知道我就会去执行,过去没有学到就赶快去做,赶快去执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记:让你对你们班级同学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林:有同学真好。这也是我念emba的原因,之前离开学校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合作、竞争甚至算计的成分,但是当同学的时候就不会有这些东西存在,因为没有这些竞争的关系。入学的时候我也说过一句话,我们班上约一百个同学,我们不只是来上北大老师的课,这些同学等于说是有一百多个老师,在不同的领域里你可以问他,那这些老师呢其实都是收起爪子的老虎。大家可能没有竞争的关系,没有摩擦、利益的部分,在里面就比较像温驯的猫,大家都可以玩在一起。所以我觉得同学是很好的事情,尤其在我这个年纪。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