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校友】崇贤馆主人李克:三十载“文化的守望”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校友新闻

【bimba校友】崇贤馆主人李克:三十载“文化的守望”


晚春的上午,暖煦的阳光照进古朴的崇贤馆,为那一本本蓝色线装书铺上了一层岁月的光晕。身着灰色褂衫的崇贤馆主人,轻轻打开一扇又一扇柜门,在取书、展卷的每个瞬间,无言地诉说着他与古籍结缘的人生故事。

  这主人,名叫李克,来自北京大学,11年前毕业于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从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已有三十年,曾策划发行了《文白对照十三经》、《唐宋八大家全集》、《康熙字典》(现代版)、《中国历代碑刻书法全集》、《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故事》等多部优秀畅销书。

  自1999年复馆以来,李克经营的崇贤馆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古籍出版之路。手工宣纸图书出版领域他名列前茅,古籍整理市场份额上他战功卓著。

  在这个商业文明与传统东方文化激荡、碰撞的年代,在“故纸堆”边,北大人李克有着怎样的守望?

  在大师身边的日子

  采访时,李克就坐在二层小阁楼上,背后的山水画写意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耳畔低沉清幽的古琴声阵阵缭绕,浩渺的千年文明仿佛穿越墙壁上遒劲有力的书法悠悠而来。

  谈起这三十年与古籍相伴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大师的音容笑貌仿佛出现在李克面前。

  八十年代初,言必称尼采、叔本华。而与大环境看似格格不入的是,刚刚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李克,被分配到设立在中华书局里的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如山的古籍文稿,仿佛如一堵墙,将李克与这诗意盎然、思想活跃的八十年代隔绝开来。

  他的任务,是为一位国学素养颇深的革命家——李一氓先生整理口述的人生回忆录。宋版的《花间集》、明版的《三国演义》都在老人的藏书室里,静静地等待开启李克新的人生旅程;为了陪老人写回忆录,李克走访了许多县城。每到一个县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图书馆借来县志,以对一个县的人文历史有个总体上的把握——就是这些经历,让李克体会到一个国学素养深厚的人,如何看待和体验这个世界;让李克领悟到修学了国学的人,究竟以怎样淡然的心境去面对人生的风云变幻。

  回忆起当年走访国学名家季羡林、余冠英、钱钟书,李克对这份耳濡目染念念不忘。他轻轻地斟上一盏茶,顿时茶香四溢,“这些国学大师,把整个生命都灌注在传统文化当中;你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气息,他们屋子里也回荡着这样的气息。”“中国古代是讲究背经的——13岁以前要背10万字到30万字的经典。如果要背不下来的话,基本上他在古文化的功底上面就比人家瘸腿”。——虽然小时候没有背经,但在国学大师的影响下,李克开始为自己努力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

  到北大国发院“悟道”

  从事了一段古籍出版工作,李克遇到了事业发展上的瓶颈,经营压力非常大。这时,他想起了母校北京大学,他想回到母校再学学经济学、管理学,以解决经营上的困惑。2004年,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老师、周其仁老师等等经济学名家都在为改革建言献策,他们创建的北大bimba成为很多企业家事业的加油站。

  但是,上了半年的课,李克有些失落,有些后悔,因为——学的东西用不上!在这里,周其仁老师会告诉你一支铅笔的前世今生,告诉你电信改革应该何去何从;在这里,林毅夫老师会用比较优势理论,预言着为何中国将迎来长期的高增长;但是,没有人告诉李克他的企业要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没有人告诉李克未来十年他的企业发展该如何规划!

图:林毅夫教授(左)、李克(右)

  “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企业。你天天恨不得24小时脑子都在你自己的企业里边,谁能比你更了解?!”——李克记不清是哪一位老师的话,如同当头棒喝,一语点醒梦中人——“心外无理、心外无佛”——这才是问题所在,来北大本来就是学习“道”,学习思考方法的,而“术”是应该自己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

图为:雨中朗润园(北大国发院bimba所在地)

  无论是胡大源老师把emba学生带到孙膑和庞涓斗智的古战场,还是杨壮老师把emba学带到美国西点军校,在多年后的李克看来,都是一种实修和体悟。国发院的emba教育更注重“道”的层面的传授,至于“优术”,则需要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自己的反思来提升。

  “我选择坚守文化价值”

  之所以坚守在古籍整理、出版行业三十年,除了因着一份家国情怀,还因着李克对时代走向的判断。“从鸦片战争到现在有170年了,我们一直在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现在国家最高的决策者,有勇气、有魄力让我们这个民族返本,重新回到传统的东方文化中去,这是大开大合,是走向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李克更加专注于对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往往看不到一本薄薄的国学典籍背后,融入了出版者多少的心血。出版《唐宋八大家集》,李克整整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出版最早的《康熙字典》的点校本,前前后后崇贤馆的老师们总共用了八年!

  “现在是商业文明社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冲突。这时候该怎么办?”笔者问李克。在笔者看来,很多古籍虽然有文化价值,但是真正能花时间去阅读、去学习这些古籍的人凤毛麟角;古籍出版者挺立在时代潮头,一边要守护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还要考虑如何结合时代特点,让它们在商业文明时代焕发生机。

  图 | 崇贤馆创新品:巾箱本

  “冲突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坚守文化价值。因为文化价值,是道,是人心。”李克语气坚定地说。“目前大多数企业,会在现实面前选择商业价值,因为这是大的趋势。但是,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中华文明和智慧在这个时代呈现,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东方文化语境下的商业文明体系。”李克希望在未来,整合北大emba校友在文化产业方面的资源,与国发院的老师们一起来建设这个“属于东方的商业文明体系”。

  清空自己,体悟东方

  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李克向往的生活状态,他也希望企业家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体认来达到这种状态。

  “从哲学层面,要回归东方,就是一定要先清空自己来体悟东方,因为东方的价值不是简单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到今天它的力量不断在积蓄。希望大家能够把自己以前已有的东西先清空,这样才能体验。体验可以从学习开始,也可以从生活方式开始。所谓生活方式,比如说学习喝茶、学习古琴、学习书法、学习中国绘画。”

  此外,李克还希望每个梦想有所成就的人能够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古人说‘致广大’更重要,要没有‘致广大’,你‘尽精微’了,将来也会迷失的;但是他没有说‘尽精微’不重要,你‘致广大’的过程中要不停地‘尽精微’。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要不停地格物,格物就是去思考,达到事物的本质和本性。”

  古琴声余音绕梁,窗外的老树又发出了新枝,北大人对文化的守望仍在继续。

  写于2017年5月22日

  采访:王筱洁、张彤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