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产品,孰重乎?——记北大bimba代表团访问拜耳中心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活动报道

人才与产品,孰重乎?——记北大bimba代表团访问拜耳中心


文/ 房莹 王策

拜耳参观-压题图片

图:杨壮院长与康洛克总裁(alok kanti)分别代表bimba和拜耳医药保健互赠礼物。

 

      “在拜耳,领导层认为哪一项对公司的未来更重要,究竟是人才还是产品?” 杨轶来自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的全日制2013班,面对拜耳医药保健的高管团队,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时值暮春。4月16日下午,杨轶和他的同学们,在bimba联席院长杨壮教授的带领下,走进北京的拜耳中心,参观公司、聆听演讲,并与拜耳医药保健公司总裁康洛克(alok kanti)、人力资源总监王彤等六位高级管理者,就医药企业在华发展现状和前景以及拜耳人才发展战略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然是人才。我们认为人才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更重要。一则,产品是也由人开发出来的。二则,如果人才和团队有问题,公司的业绩只会很平庸,即便产品再好也不会有出色的市场表现。”中央市场部徐世安总监回答了杨轶的问题。

      拜耳高度重视在华的人才发展。从2014年开始,拜耳医药保健在中国落地了针对顶级商学院mba招聘的“国际人才发展项目”(idp),bimba是此项目的目标院校之一。在与bimba学生的问答过程中,王彤总监谈到了公司对于mba的“期待”。“我们的idp其实相当于国际管理培训生项目,从2014年起,我们计划每年在中国区招聘非常有潜力的mba毕业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而他们中的优秀者,将来会有机会进入领导层。候选人的专业背景是否为医学或者药学,并不是问题。我们更希望他们有团队精神,对公司的事业、对个人的发展有端正而专注的态度。”王彤特别提到了learning agility(学习能力)的概念。她指出,在拜耳,学习能力除了大家通常的理解之外,还包含了迅速调整人际关系、精神状态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乐赛默博士(samer)是女性健康产品市场总监,他本人就是当年idp选拔出的佼佼者,在拜耳有16年国际化的职业历程。看着bimba来访的mba学生,samer备感亲切,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衡量一个管理层候选人的潜力,课业成绩也许真地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相反,灵活度很重要,----它决定着一个年轻人的职业纵深、涉猎范围,以及他对人生和事业发展的悟性。”

      拜耳医药保健与北大bimba的合作开端于多年前。早在2008年,公司就把培养管理层的系列课程项目“拜耳翰林院”设进了bimba校园,北京大学古色古香的朗润园。在北大,常看到拜耳经理人学习的身影;而在拜耳,也活跃着北大毕业生的声音。胡静珊博士和刘燕博士就是在拜耳工作的北大校友。杨壮院长特别邀请她们以学长的身份,向bimba学生分享对职业发展的看法。胡博士侃侃而谈,“北大的毕业生确实有北大的‘标签’和特点,比如追求卓越,独立思考,社会责任感。但是, 北大人要特别注意在工作中不能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另外,海外学习和生活经历可以让人更清楚地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锻炼沟通技巧。这有利于人才的长期发展。”刘燕博士则更强调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人谦逊,博采众家之长的好处。

      mba终归喜欢挑战。bimba的杨政同学抛出了他的问题,“拜耳的业绩增长非常迅速,但是公司的潜在风险在哪里?”“人才短缺”,王彤总监一阵见血地指出,“关键岗位的人才稀缺是潜在风险。”

      杨壮院长继而问起了拜耳识别人才的标准。王彤认为,认同拜耳价值观、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开放的心胸和好奇心都很重要。特别是好奇心,----不断创新的公司一定要有不断创新的人才组成。

      这一点上,徐世安总监回应了王彤的看法。制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创新的产品来自于创新的团队,----汇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团队。药物研发专才可以贡献他们的知识和才华,但好产品要取得市场成功,还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多维度的专业视角做支持,比如新药上市需要市场专才等等。这也是公司看好优秀mba的原因所在。

      康洛克总裁对bimba师生表示了热烈欢迎。他生动地介绍了拜耳的历史、使命、业务和产品。他强调,拜耳秉承science for a better life理念,坚持用科学来制造产品、来创造美好生活。拜耳的三个业务领域包括农业、医疗保健和高科技材料。拜耳在中国推出的“拜唐苹”、“拜新同”、“拜复乐”等产品早已得到高度的市场认可。同时,拜耳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医药行业最佳雇主之一。

      对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的历史和卓越业绩,bimba师生并不陌生。这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总部位于德国勒沃库森,在全球拥有5.6万名员工。2013年,拜耳医药保健全球销售收入达到189亿欧元,公司用于研发的投资达到20亿欧元,占到拜耳集团总研发费用的63.9%。拜耳医药保健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1936年,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生产厂,生产系列产品,包括享誉世界的“世纪之药”阿司匹林。目前,拜耳医药保健在华有7100名员工,总部设在北京。

      杨壮院长对拜耳医药保健的盛情接待深表感谢。他回忆了拜耳翰林院的盛况,拜耳在bimba培训项目的开幕式精彩出众、令人难忘。杨壮指出,拜耳长期以来非常专注于人才的发展,行业竞争其实是人才竞争。很高兴看到拜耳重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希望今后bimba与拜耳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拜耳参观-压题图片2

 



分享到:
网站地图